在民国的文学圈里,曾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话:
“杨绛看不上张爱玲,张爱玲不屑冰心,冰心又瞧不起林徽因。”
这句话道出了那一代才女们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事实上,林徽因无疑是民国时期最耀眼的才女之一。她诗文俱佳,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脍炙人口,但她真正钟爱的并不是文学,而是建筑。
林徽因与冰心,都是民国文坛的才情代表。最初,她们是情投意合的好友。
1925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在那里,他们结识了同样在美国留学的冰心与她的恋人吴文藻。当时,梁思成与吴文藻原本就是清华大学的同窗,还曾共住一个宿舍。
异国他乡的相遇让两对恋人倍感亲切。他们常常相聚聊天,从理想到现实,从过去到未来,无话不谈。还曾一起到宾州郊外野餐,阳光下的草地上,两位才女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照。那段时光,是她们友谊最纯粹、最温暖的岁月。
如果命运没有让她们回国,也许这段友情会一直延续下去。
然而,世事无常。
两人关系的转折,起因于一篇小说。李健吾曾在《林徽因》一文中这样评价她们的关系:“林徽因与冰心,是既为朋友,又为仇敌。”
回国后,林徽因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她常在家中举办文化沙龙,宾客多为当时的文坛名流,如沈从文、胡适、徐志摩、金岳霖等。聚会上,他们纵论时局、谈诗论文,气氛热烈。而风采出众、才情洋溢的林徽因,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然而,这样的场合并不合冰心的胃口。她性情内敛,厌恶喧嚣,只参加过一次聚会,便再未露面。她也无法接受林徽因那种“众星拱月”的气场,心中渐生不满。
1933年9月,冰心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
这篇小说以讽刺笔法描写了一位喜欢被文人簇拥、沉迷男性关注的“太太”。故事中的“太太”家中宾客络绎不绝,表面谈文论艺,实则暧昧丛生。世人一看,便心知肚明——这影射的,不正是林徽因吗?而那些被影射的“文人”,自然就是徐志摩、金岳霖等人。
小说刊出后,文坛为之震动。有人将文章寄给正在山西调查古建筑的林徽因。她读后没有争辩,只是淡淡托人送给冰心一坛老醋——这份回礼可谓意味深长,讽刺对方“吃醋”。
冰心收到后,神情复杂,虽心中恼怒,却终未回击。
“七七事变”后,两家都迁居昆明,居所相距不过十几分钟路程,却再未有往来。昔日好友,从此形同陌路。
后人常问:冰心为何要写那篇小说?
一种说法是,她对林徽因的不满早已积压——在国家动荡之际,林仍似沉浸于文化沙龙的清谈之中,显得过于“超然”。因此,冰心借小说发泄不满,也顺势讽刺文坛的浮华。
但事实并非如此。林徽因与梁思成同样心怀家国。
“七七事变”后,他们在请愿书上签名,表示:“若日本人占领北平,我们愿守土抗战。”
后来,即便美国的大学多次邀请他们讲学,他们也拒绝了。林徽因说:“我的祖国正遭灾难,我不能离开她。即使要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可见,她并非不关心国事,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信念。

冰心的性格,在当时也颇受争议。鲁迅曾在信中提到她,说:“冰心像个被人调戏就要上吊的女人。”这句话虽尖刻,却道出了冰心敏感、柔弱又倔强的性情。
回望这段往事,人们常叹一句: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

她们都是才华横溢、心怀理想的女性,只是命运与性格,让彼此成了对方人生中最难以释怀的名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