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听藏友聊起近代几位画家:吴昌硕笔墨间透着“苦”味,张大千才情纵横却“甜”得浓烈;齐白石匠心经营,介于苦甜之间;黄宾虹晚年下笔随性,浑然天成,看似“不知所云”却又直指本心。

听到这里,我心头豁然一亮!回顾自己这二十多年的玩玉之路,从最初的热烈追逐,到后来的沉潜体悟,这几位大师画风里品出的“甜”、“苦”、“匠心”与“浑然”,竟与我藏玉审美的数次变迁丝丝入扣。原来这方寸玉石间的求索,早已在不经意间,与更辽远的艺术境界悄然共鸣,恰如品茶之道,滋味层层递进,回味绵长。

玩玉二十年,喜好四变
初入玉门,独爱“红皮白肉”。如同许多新入门的藏友,彼时眼中唯有那橘红皮色映衬下的莹白玉肉。俏色巧雕的花鸟鱼虫,色彩鲜明,意趣盎然,观之便心生欢喜,认定此乃上品。这般感受,恰如张大千画作之“甜”——才情横溢,光彩照人,令人一见倾心。红皮白肉,便是我那时心头的“甜味剂”。

渐入佳境,转而痴迷“器皿之拙”。大概2012年左右,我的兴趣悄然转向,那些造型敦实的香炉、线条雅致的茶壶,以其洗练的轮廓与沉静的气韵开始吸引我。比如殷建国大师的作品。每一刀都经过深思熟虑,一气呵成,无法回头,成品透出独特的“拙”味。此“拙”,仿佛齐白石画作,笔笔经营,功力内蕴,初看朴质,细品方觉回甘。相较红皮白肉的直白之“甜”,器皿的“拙”中,已然透出几分沉淀的意蕴。

再上层楼,醉心“文人之苦”。三、四年前,我又被“文人玉雕”所倾倒。源于阅读《中国文人画史》,心弦为之拨动。案头清供、文房雅玩、气韵清冷的香炉……无不流淌着书卷气息与孤高格调。这般感受,酷似吴昌硕画风,带着一丝不迎合世俗的“苦”味,却自有其文人的风骨与清寂。追求这份“文人味”,成为我收藏路上一次重要的转向,开始懂得欣赏含蓄内敛、不事张扬的美学境界。

终悟其道,崇尚“天人之合”。及至近年,我的喜好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突变”。我开始对那些“天人各半”甚至意象混沌的作品着迷。例如一方青花籽料,其天然纹理如山峦似云雾,形态莫可名状,然其浑然天成、宛若宇宙初开的气韵,本身便足以动人心魄。这般境界,恰如黄宾虹晚年画作,笔随心至,似无预设章法,却直抵艺术本真。至此方悟,题材是否明确、寓意是否吉祥、玉质是否顶级,皆已非首要。美,源于材质本身与自然造化的和谐共鸣。

玉雕之味:从“甜腻”到“回甘”的领悟
二十年间审美的数次转变,让我逐渐领悟:好的玉雕作品,不能光有“甜”。太“甜”的东西,例如一眼惊艳、雕工繁复、寓意直白的龙龟或貔貅,如同过甜的糖果,初尝讨喜,久品则易生腻烦。问题在于,过分的炫技与刻意的迎合,常常掩盖了玉石自身的美,使其沦为工匠技艺的展板。

好的作品,需要蕴含一丝“苦”味或“涩”感。这并非指观感上的不适,而是指内涵需更沉静,表达需更内敛,更应凸显玉石天然的特质。它不事张扬,要求观者静心体会玉质的温润、结构的韵律、天然纹理的意趣,以及那份历经沉淀的拙朴或清雅。如同上佳的巧克力,纯粹的甜并不高级,需带有可可的微苦与悠长的回甘,层次方显丰富,才经得起反复品味。

如何成就这份“苦”韵?关键在于玉雕者需懂得“忘我”。面对一块玉料,不应先急于构思如何展现惊世题材以标榜技艺。首要的是读懂这块玉料自身想“诉说”什么?它的形状、颜色、质地、绺裂瑕疵,天然呈现出怎样的态势与美感?就像一块纹理如山似雾的青花料,其天然意境已然存在。

雕琢,应是顺应玉石本身的“语言”去稍加点化,去凸显其天成的美感,而非生硬地套上一个热闹却格格不入的造型。唯有将“展现玉质之美”置于“表达个人工艺”之前,作品方能褪去浮夸的“甜腻”,拥有令人回味悠长的“苦”韵与深度。

玉在前,人在后:收藏的无我之境
“先玉后工”是我当下收藏所秉持的理念。以往评判,条框甚多:是否为籽料?皮色是否艳丽?白度是否达标?工艺是否精细?器型是否周正?这些固然是基础,但如今,我更看重整体呈现是否“和谐美观”,观感是否“自然舒适”。

这种“美”与“舒适”,是玉料质地、设计构思、雕刻工艺与内在气韵浑然天成的结果,是玉石天然之美被恰如其分地唤醒与彰显。为何许多上乘玉料最终被糟蹋?症结常在玉雕者的“我执”过重。过于渴望在玉石上留下个人印记,证明自己的巧思与技艺,反而忽略了倾听玉石本身的声音。

其审美认知若无法与玉料本身的“气质”相匹配,结果只能是暴殄天物。如同让认知有限者收藏名画,恐难识其真价值。玉雕师若不能超越“自我表达”的局限,便无法让美玉焕发其应有的光华。

因此,我理解一些玉友为何钟情于原石。一块天然去雕饰的玩料籽,其自身的美是完整无瑕的,人有时反觉难以企及。但对于有特点或瑕疵的做料,雕刻确有必要。核心在于如何雕?理想的未来方向,应是“天人共铸”——以天赐的形态、皮色、纹理为基础,人工的点化是顺势而为的锦上添花。

如同王一卜的一些佳作,在天然象形上稍加勾勒,神韵立显。这要求玉雕师具备更高的境界:懂得克制,心怀敬畏,甘愿让玉石成为真正的主角。

收藏至此,有时确实感到“孤单”。不再拘泥于单一标准,亦厌倦了纯粹的商业喧嚣。心中所念,是如何让和田玉作品真正成为经得起时光淬炼的艺术品。其核心,必须尊重和田玉独有的语言——它的材质美感、温润触感、历经亿万年形成的天然气质。玉雕,是人与天地自然的一场合作,正如茶道,是人与自然、技艺与时间的和谐共舞。

玉海无涯,此刻体悟,或许二十年后回望,又会有新的认知。但我确信,收藏的真趣,正蕴藏在这不断“破”与“立”,在冲泡中探索层层滋味。

愿你我都能少些迷茫,多些纯粹的热爱,在美玉的相伴下,寻得内心的安宁。毕竟,玩玉的初衷,不就是遇见那块“对眼”之玉时,心头那一动的纯粹欢喜么?如同遇上一泡好茶,茶烟轻扬,心头一暖,便是人间至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