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上的风,即将“吹”到上海。自17日上演话剧《主角》起,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携五部现实主义题材精品剧目——还包括《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生命册》以及2025年全新创作剧目《星空与半棵树》集中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各省市“人艺”基本代表着蕴含当地一方水土的艺术佳作,饱含当地风土人情。北京人艺代表作《茶馆》以及后来的《窝头会馆》等,就是京味话剧的精髓。早年并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上海人艺”则相对聚焦海派文化——西方经典的“洋为中用”,如今,海外剧目的中文版依然是话剧中心的强项。而陕西人艺自然是黄土高坡上的“西北风”乃至“秦风”,多折射人与泥土、大地之间强韧而厚重的生命力。

《主角》剧照
来了又来,依然售罄
此次赴沪演出,不仅集中呈现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成果,更延续了剧院与上海这座文化名城长期以来的交流合作传统。多年来,陕西人艺曾多次携剧目到上海演出,三次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其中,话剧《白鹿原》在上海已上演十余次。原著陈忠实本人在世时对陕西人艺的托付,使得剧院把这部小说的灵魂,展现在舞台之上。北京人艺也曾排演过《白鹿原》,最终占据市场的还是陕西人艺的这一版。时至今日,话剧《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也都先后、几轮在沪上演,让人回顾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里,人人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与能量。以上四部作品皆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构成极具分量的“茅奖改编四重奏”,展现了陕西人艺深厚的文学情怀和超强的改编能力与文化使命担当。
五部佳作 聚焦生命
虽然四部茅奖改编作品以及第五部原创新作《星空与半棵树》,涉及的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但均体现了人对生命的热望,对命运的挑战。

其中,话剧《白鹿原》2016年首演至今,已成为陕西人艺“头牌”代表作。该剧以恢弘叙事和地道陕西方言呈现,浓缩原著50万字于三小时舞台之间。白鹿村几代人的恩怨沉浮与社会嬗变,构建出中国乡土社会百年沧桑的史诗画卷。
首演于2017年12月的话剧《平凡的世界》根据路遥同名小说创作,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成长轨迹,聚焦改革开放初期,陕北农村的社会变迁和青年的精神崛起,极具时代温度与现实力量。

话剧《主角》2022年首演,改编自陈彦小说,也因为有电视剧版而受大众观众。该剧展现了“秦腔皇后”忆秦娥跌宕起伏的舞台人生,将个人命运与传统剧种的发展交织一体,是一曲艺术理想与时代洪流交织激荡的生命奏鸣。而话剧《生命册》根据李佩甫小说改编,聚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乡迁徙中的人生挣扎,呈现金钱、良知、信仰、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
作为陕西人艺2025年最新创作剧目,话剧《星空与半棵树》将在本届艺术节首演。该剧也是改编自作家陈彦的同名长篇小说,是陕西人艺“陈彦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该剧以秦岭深处北斗村一棵百年老树的失窃为起点,引出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基层社会矛盾,展现了乡村命运、人心涌动与时代转型的深刻交织。
五部剧目,题材各异,风格独立,但贯穿于一线的,是陕西人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们聚焦作家作品,赋予严肃文学以舞台生命力和西北独特的审美价值,逐步构建起具有地域辨识度、思想深度和审美厚度的创作体系。

多项活动,促进交流
除了11场正式演出之外,陕西人艺还推出四大板块、超过20场文化活动。上音歌剧院外部将特别搭建古香古色的戏剧门楼,复原鼓楼装饰意象,打造沉浸式观演动线,让观众从步入剧场起便仿佛穿越至三秦大地。内里,将有陕西人艺主题展,系统梳理剧院发展历程与“文学剧院”风格的形成脉络。
此外,陕西人艺还精心策划多项互动活动,包括5场舞台导赏,由创作人员带领观众深入《主角》等五部剧目的幕后现场;1场高校分享会,主创主演将走进复旦大学与师生面对面交流话剧《星空与半棵树》创作心得……
作为本次陕西文化展演的重要组成,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板块还将率先推出“艺海秦风”奏响三秦古韵新乐章——陕西演艺集团非遗专场演出活动。该演出定于明天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举办,荟萃陕西传统音乐、地方戏曲、民间舞蹈等多项非遗精髓,以户外展演的形式拉近非遗艺术与市民距离,为后续话剧驻演提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