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负,意指自以为了不起。其近义词有自满、自骄、自大、自矜等。关于自负,古人已有不少论述。《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论语·子路篇》中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载:“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自负往往以语言、行动等方式表露出来,自负的本质是无知。自负者虽狂,但自负者必败。
据史料记载,一日,宋代大文豪苏轼和好友佛印高僧一起坐禅。苏轼突然问道:“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尊佛。”说完后,佛印反问道:“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苏轼笑着道:“我看大师你就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后随意一笑,没有理会。苏轼以为自己彻底赢了佛印高僧一回,回到家后,很是自负地将这件事和盘说给了苏小妹听。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哥哥,你输了,并且格局小了。一个人的心里有佛,则看到的众生皆为佛。一个人心里装着牛粪,所看到的全都是牛粪。”苏轼闻言,羞愧难当。
打开厚重的历史,有真才实学却自负的人并非个例。晚清时期,曾国藩和左宗棠皆是备受尊重的重臣,二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相称。虽然曾国藩地位更高且曾经提拔过左宗棠,但左宗棠一直很自负,从来都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侍从:“为什么大家都称‘曾左’,而不是‘左曾’呢?”一位侍从非常坦率地回答:“那是因为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左宗棠被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深入思考他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从此以后,他开始注重搞好与曾国藩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十分谦虚的人。
自负的人,总觉得自己是贵人、是能人、是强人,平常只看得见自己的优点,而丝毫看不到缺点,往往盲目自信、过于狂妄、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傲慢心态日渐膨胀,自我迷失渐行渐远,进而把自己拖入不幸的深渊。夫差自负,吴国灭亡;项羽自负,乌江自刎;庞涓自负,死于马陵;赵括自负,长平大败;关羽自负,败走麦城;马谡自负,街亭失守……事实告诉人们,自负者最终都不会有好结局,甚至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自负问题的严重性、危险性、危害性,然而现实生活中,自负者仍有不少,有的以为自己学历高、知识多、能力强,便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的主政一方时,过于自信、刚愎自用,曾在多个场合有“操之在我”的表态,自负之情溢于言表;更有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自称当代“曹操”,自诩“泽中蛟龙”,迟早要“终入大海作波涛”,却最终落得个“蛟龙”成为“囚龙”的可悲下场。这些都是不修谦德、妄自尊大的反面活教材。谦,德之柄也。真正重视修谦德的人,都懂得谦德是一个人修行的根本,自觉做到凡事能反省、静思修谦德,最终成为谦德深厚之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员干部需从上述大量的自负事例中汲取深刻教训、认真警醒反思,以高度警惕、高度自觉、高度负责的态度,正视自负问题并采取防范措施,一方面,有自负倾向的人要及时划清与自负的界线,不越自负“红线”,不拉自负“引线”,不踩自负“地雷”,自觉远离自负、用力摆脱自负,努力克服自负、坚决打败自负;另一方面,要自省自律、正心修德,修德不辍、修行不止,研习谦德文化、掌握谦德内涵,弘扬谦德精神,提升谦德修为,秉持谦虚之心、守住谦德之魂,树立谦卑之态、铸就谦逊之品。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是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则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时至今日,这些谦逊的话语仍然振聋发聩。反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的柳永,“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的拿破仑,均有自负性格的表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事实反复证明,谦虚是一个人有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其取得成就必备的内在品质,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之人,无一不是谦虚谨慎之人,无一不是谦卑自牧之人。
◎本文原载于《中国组织人事报》(作者:吴志国),内容略有删减,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