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的石矶娘娘,为徒弟讨说法,与哪吒、太乙真人对抗,最终落得被炼化的结局。可跳出“正邪标签”,这个角色藏着一种现代人稀缺的特质:不讨好、不妥协,始终守住自我边界。她或许“偏执”,却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做自己”的核心,不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是守住原则与底线。
我们为何不敢像石矶那样活?
生活中,很多人在无意识“弱化自我边界”:同事推来额外工作,怕得罪人而答应;朋友借钱不还,怕伤感情不敢催要;家人催你按“标准路线”结婚生子,怕让他们失望而放弃自己的规划。
这种“妥协”背后,是“被认可焦虑”:总担心“拒绝会让人讨厌”“坚持会被孤立”,于是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人生剧本,把“迎合”当维系关系的盾牌。
而石矶娘娘恰恰相反。她的徒弟碧云童子被哪吒误伤致死,云霄洞童儿又遭牵连,在她看来,“伤害要正视,责任要承担”,哪怕对方背景强硬,她也不模糊自己的边界。她上门追责,不是“争强好胜”,是对“规则与底线”的坚守;她不愿妥协,本质是不为避免冲突牺牲原则。
这种“不被外界压力裹挟”的态度,正是我们缺失的“做自己”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想要什么,而是不敢拒绝“别人的期待”,不敢面对“冲突的可能”,最终在妥协中弄丢了自我。
石矶的“边界感”:读懂“做自己”的心理逻辑
心理学中的“心理边界”,是划分“我的责任与你的责任”“我能接受与不能接受的”的无形界限。石矶娘娘的“固执”,本质上是“心理边界”清晰:
- 她明确“徒弟受伤害,对方必须给出说法”——坚守“责任归属”边界;
- 她不接受“因对方身份特殊就逃避责任”——守护“自我原则”边界。
我们之所以活得纠结,多因“心理边界模糊”:把别人的责任当负担;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自我价值标准;把别人的期待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石矶娘娘的“不妥协”提醒我们:“做自己”不是任性,而是清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边界越清晰,别人越知道“如何与你相处”;你越坚守自己的原则,越不容易在关系中迷失自我。
学石矶“守边界”,别“钻牛角尖”:找“做自己”的平衡
石矶娘娘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守边界时陷入偏执,没留“沟通的空间”,最终走向极端。这提醒我们:学石矶“做自己”,区分“坚守边界”和“固执己见”,在“自我”与“外界”间找平衡。
想要像石矶那样守住边界,又不陷入偏执,我们可以尝试三个心理小方法:
1. 先问“这是谁的责任?”——厘清边界,拒绝“过度承担”
遇到纠结的事,先判断责任归属。比如同事推来额外工作,你可以想:“这不属于我的岗位职责,我没义务帮忙。”
厘清后拒绝更有底气,你不是“得罪人”,而是“不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2. 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边界——拒绝不必“剑拔弩张”
石矶用对抗守边界,但是我们可以更灵活。比如家人催婚,不必激烈反驳,可温和地说:“谢谢你们关心,我知道结婚是大事,但我想按自己的节奏来,有消息会告诉你们。”
温和是态度,坚定是立场,既不攻击对方,也明确“我做主人生”的信号。
3. 给边界留“弹性空间”——不钻牛角尖,接受“不完美”
坚守边界不代表不让步,而是不因让步而丢了自己。比如朋友约你周末聚会,你本想休息,可说:“我周末想补觉,要不小聚2小时呢?” 这种“有条件的让步”,既照顾了朋友的感受,也守住了自己“需要休息”的需求,避免陷入“要么全答应,要么全拒绝”的极端。
最后:“做自己”不必是“完美英雄”
石矶娘娘她有执念,有缺点,却活得真实——她从没想过要活成别人眼里样子,只愿守住自己的原则。这恰恰是“做自己”的真谛:不必讨好所有人,不必活成“完美模板”,只要守住自己的边界,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足够勇敢。
生活中没有“九龙神火罩”,却有很多让你“妥协”的声音。但像石矶娘娘敢对“强权”说不,你也可以对“不合理的期待”说不,你可以选择不“懂事”、不“随和”,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毕竟,真正的“做自己”,从来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正确”,而是活成自己心里的“踏实”。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