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画英雄封神,画美人封笔!他的百变画风,已成绝版

1 已有 28 次阅读   2025-10-14 23:22
画英雄封神,画美人封笔!他的百变画风,已成绝版 

最近,88岁的戴敦邦老先生入驻小红书了。

一条视频,圈粉6.6W,让无数人见识了这位“民间艺人”的顶流魅力。

这股热潮,也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连环画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

关于连环画名家,金哥最近跟大家聊过不少,如,以及被称为“南北二刘”的等。

其实,当时画坛还有一对著名“CP”——南顾北刘。

北刘,指的还是刘继卣。

南顾,便是咱们今天的主角,顾炳鑫 

《散花图》

01

连坛“白猫圣手”

笔下的古典美人有多绝?

顾炳鑫,头衔众多。

他是20世纪中国连环画“黄金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新中国连环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有“白描圣手”之美誉。

如果你正儿八经地去网上搜索,看到的多是此类介绍。

《反弹琵琶》

但,在热门社媒上流传最多、最广的,则是这些古典仕女图和人物造像。

绣面芙蓉,渊渟岳峙。

《步步生莲花》

田园诗人陶渊明先生造像》(左)

易安居士李清照造像》(右)

《画龙点睛图》

《达摩图》

这些大幅的人物画,是顾炳鑫艺术生涯后期所绘。相比前作,在各种学术文章中少被人谈及,却是他晚年集大成之作的典范之一。

从各大网站近20年的拍卖记录上看,这类作品也占据了他个人作品成交量的大半。

价格从十数到数十万不等。

西冷印舍拍卖的《十二金钗》设色纸本

人民币34.5W

荣宝斋曾出版过一本《荣宝斋画谱 二四 顾炳鑫绘人物部分》,整理了大部分顾炳鑫所绘的人物画

其中,除独立画作,许多都是为古典文学创作的插图。

《湘君湘夫人》

他的人物画充满了书卷气和古典美,画中人神态安详,举止优雅,气质文静,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洁之感。

同时略带夸张变形,富有装饰趣味。

《神女奔马图》

《凤求凰》

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贺友直在《荣宝斋画谱 二四 顾炳鑫绘人物部分》中说:

“炳鑫同志的画,严谨中透露灵秀之气,写实中溶入夸张手法,严肃中显现幽默情趣,平稳中暗含微妙变化。”

“他画的仕女,工整典雅,丽而不俗。鲁达、李逵,粗野而兼含妩媚。”

《晓妆图》

《李逵醉春》

顾炳鑫并非单一的传统派或西化派,而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师。

他既研究西方素描,练就了极强的写实造型能力。又深谙顾恺之、李公麟、陈洪绶(陈老莲)、任伯年等中国古代、近代大师的线描技法。

这使他笔下的人物结构准确、动态自然,笔触匀挺流畅,刚柔并济。

《李白吟诗图》

《尝新酒》

与此同时,他也画水墨。

以墨代线,用笔苍劲老辣。小写意、大写意、泼墨、泼彩、皴擦等多种样式均有体现。

《项羽与虞姬》

《吴彩鸾倚虎图》

“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取代了西画的明暗关系,以及传统工笔线描过于清晰的边界。

让他的作品与传统工笔仕女的“工”拉开了距离,更接近文人画的“逸”。

《灵芝仙姑骑虎图》

西方的理性、东方的韵致、工笔的严谨、写意的洒脱......被誉为顾氏功夫画。

彼时,他不再受限于某家某法,而是以意驭笔,将毕生所学所精熔于一炉,铸就了其晚年“集大成”的艺术丰碑。

《菩萨蛮》

配合运笔行云流水,风神饱满的书法。

诸艺相生,浑然相成,深得“诗书画印”一体之三昧。

《把酒问月》

02

自学成才的“野路子”

如何成了新连环画“开山人”?

虽说顾炳鑫的人物画价格不菲,但真论起其艺术上的贡献与价值,还当从连环画谈起。

1923年,顾炳鑫出生于上海闸北。

由于家境贫寒,战火纷飞,光小学就辍学五次。

读书的条件都没有,更遑论艺术氛围。

但他却是个天生爱画画的,整日用木炭、树枝,在墙壁和泥地上画,不亦乐乎。

父母希望他以后做个账房先生,为此把他所有的绘画工具付之一炬。

但厌恶生意场尔虞我诈的顾炳鑫,全然不为所动。

他成日“混迹”于上海滩的旧书店、裱画店、画廊,这些成了他的自学课堂。

机缘巧合下,经人介绍进入了“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夜校”的木刻漫画班,借此打下了不错的绘画基础。

中国画《一切权利归农会》

成年后为维持家计,他做翻砂工、测绘员、售票员、自行车修理工......仍不忘在闲暇间隙搞创作。

用艺辛、甘草、雨中鹫等笔名,在《民主》《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版画和漫画作品。

顾炳鑫版画作品

《大地上》(上)

《药》(下)

直到49年解放,他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连环画。

那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新时代、新生活,需要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由此开始致力于探索创新之路。

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借古开今

顾炳鑫白描作品《牡丹仙子》

顾炳鑫在全国各地搜罗了近2000册古籍文献,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版画。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线描语言在表现力方面,不亚于任何西方绘画体系。而明清木版画中那股精准有力、不坠虚饰的线描气质,恰是连环画艺术所应追寻的。

陈洪绶(陈老莲)作品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当代艺术理念相融合,以多元技法创作各类题材。

如,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画意境结合,创作中国革命故事《渡江侦察记》。

《渡江侦察记》

用中国的单线白描,画外国题材《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

《列宁在十月》

还有钢笔连环画(《蓝壁毯》)、黑白画(《黎明的河边》)、彩墨连环画(《英雄小八路)》、单线白描连环画(《红岩》)、自创结构白描连环画(《向阳院的故事》)等。

《蓝壁毯》

《英雄小八路》

他擅用长线造型,尤其精于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

以前者立其骨格,显其刚健;以后者传其神韵,展其秀润。

而中锋运笔最得他喜爱。

顾炳鑫:“只有锋正才能骨力强劲、血肉丰满、神采飞扬,才能画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度。”

《列宁在十月》

其中《渡江侦察记》《红岩》分别获第一、二届全国连环画评选二等奖。

同名电影(《渡江侦察记》),也把他的连环画作为参考范本。

《渡江侦察记》

一番不知疲倦的探索与“折腾”,为新连环画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他也因此被称为“新连环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八十年代后,顾炳鑫因视力问题难以继续从事精细的连环画创作,但又不甘心就此封笔。

思来想去,忽觉研习大幅的中国人物画,正当其时。

《风尘三侠图》

自学成才,没有师承,一生创作连环画作品100余部,著作等身,绘人物上万。

顾炳鑫可谓是真正的学者型的“多产画家”“全才画家”“艺术多面手”。

《山鬼图》

在其人物画作的压角章上,镌刻着八个篆字:“惟专故精,惟变故神”

正是他艺术精神的最佳注释——因专注而臻于精妙,因求变而达至化境。

03

“搞创作,要先深入生活。”

在顾炳鑫看来,连环画的“生命”当来自于生活。

其中不可或缺两根筋骨:一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一是内在流淌的人文精神。

唯有形神兼备,纸上人物方能血肉丰满。

《竞赛没有结束》

“故此,创作者要深入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画好《渡江侦察记》,他驻扎战场遗址三个月,画下成摞的速写与肖像。

为了助汪观清完成《红日》,他三次辗转前往部队沟通,为画家争取到了一段宝贵的军旅体验。

创作《英雄小八路》时,他曾在福建当兵三个月与战士们共同生活;为捕捉《红岩》的精神内核,他与同伴踏遍了重庆白公馆、渣滓洞......

《英雄小八路》

顾炳鑫在福建当兵三个月

这份对艺术的敬畏,也并未止步于他的个人的创作。

八十年代后期,顾炳鑫将更多心力投注于教育事业,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

在儿子顾子易的回忆里,那段时间家中的画案前,总是聚满了人。

赵宏本和钱笑呆的《三打白骨精》、贺友直四易其稿的《山乡巨变》、汪观清的《红日》、华三川的《白毛女》等许多经典,都曾在此反复的探讨与打磨。

赵宏本、钱笑呆《三打白骨精》

JC动漫馆 馆藏

《山乡巨变》贺友直

86年顾炳鑫还亲赴美国纽约讲学,他为此准备数月,系统梳理了国画的千年脉络,据说还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举办艺术沙龙进行教学演讲传播。

他的想法很淳朴,把这些好的中国作品和故事,原原本本地带到世界面前。

《屈子图》

2001年,连坛巨擘顾炳鑫于上海病逝,享年78岁。

顾老一生,从泥土与炭笔中走出,在笔墨丹青间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地。

作为画者,他融汇中西,游刃有余;作为学者,他博古开今,为连环画的发展摸索出新的道路;作为教师,他桃李满天,将画案前的灯火化为无数薪传。

《品茶图》

他不役于声名,不囿于流派,唯从本心,笔耕至生命最后一刻。

斯人已逝,但其艺术生命将在纸间永续。

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不必高声言语,自有风骨存于线条起伏之间。

《飞升图》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