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芦画室育桃李,笔墨丹青留芬芳——追忆画坛名家蔡鹤洲
文\张占峰
蔡鹤洲,这位出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画家,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的一生,是与艺术不懈追求、紧密相连的一生,其在中国画、连环画、舞台美术设计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蔡鹤洲在写生
蔡鹤洲生于仓前山下渡(今仓山区下藤路)的一个贫民家庭,家境的贫寒并未阻挡他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自幼,他便与兄蔡鹤汀一同研习中国画,在艰苦的环境中,以荻芦为笔,在沙滩上勾勒着心中的艺术蓝图。这种早期的经历,不仅培养了他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更锻炼了他的绘画基本功,为其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蔡鹤洲(前)与蔡鹤汀
19岁时,蔡鹤洲赴沪参加上海书画会,正式开启了他的鬻画生涯。早年的他,师法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从这些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八大山人的冷峻孤寂、任伯年的生动传神、吴昌硕的雄浑豪放,都在蔡鹤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逐渐融入到他的绘画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他对传统笔墨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学习,力求在继承中寻求突破。


左起蔡鹤茹、林金秀、胡文虎、蔡鹤汀、蔡鹤洲
民国26年,蔡鹤洲再次赴上海,参加“上海书画会”,这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上海这个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艺术流派和先进的绘画理念。他在写实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画技法,将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 。同时,中年的他还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岭南画派主张“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这种创新精神与蔡鹤洲内心对艺术变革的渴望不谋而合。


蔡鹤洲 林金秀 蔡鹤汀 蔡鹤茹和朋友在香港
他尤其善用皮纸以破墨作画,以色粉泼写花卉。皮纸的独特质感,使得他的画作在笔墨表现上更加丰富多样,破墨技法的运用,让墨色产生了层次分明、变化无穷的效果。而以色粉画花卉,则更是他的一大创举,色粉的细腻与鲜艳,与皮纸和水墨相结合,营造出了酣畅淋漓、水韵天成的艺术氛围,给人以“清馨出尘妙香远”的美感。


(左起)区丽庄、陈瑶生、杨清我、林金秀、蔡鹤洲、张寒衫、蔡鹤汀、石鲁 (前排)方济众 、陈茄咏等在西安
蔡鹤洲的绘画题材极为广泛,山水、花卉、翎毛、人物、走兽无一不工 。他的山水画,既有着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悠远,又融入了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与现代审美观念。如他的巨幅山水画《蜀道如今不再难》,在宝成铁路通车后创作,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蜀道的壮丽景色以及新时代的巨大变迁,热情歌颂了伟大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的忘我劳动精神。他的花鸟画则更是其擅长的领域,他注重捕捉花鸟的生机与情趣,笔法简练却形神兼备,通过对花鸟形态、神情的细腻刻画,展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此外,他在人物、走兽等方面的绘画也同样具有较高的水准,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


蔡鹤汀、蔡鹤洲、蔡鹤如、林金秀画展
蔡鹤洲在其艺术生涯中,多次于各地举办个人画展、兄弟画展、夫妇画展。民国33年,他返闽后,先后在福州、南平、永安等地举办画展,其作品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与兄鹤汀、弟子林金秀、蔡鹤如等4人赴香港举办画展,此次画展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香港各界的热烈欢迎。香港出版单位还将鹤汀、鹤洲的作品印成《狄芦画集》出版发行,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南洋一带颇有影响。在返闽途中,他们还应邀在澳门、广州举办画展,所到之处,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在艺术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第二排左起)陈瑤生、韩秋岩、田登五、蔡鹤洲、李梓盛、袁白涛;(第三排左起)郑乃珖、康师尧、星冠五
除了绘画创作,蔡鹤洲还兼事连环画、舞台美术设计。民国21年,他开始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同年应聘赴南京,为福利剧院搞舞台设计,翌年回福州为闽剧戏班设计、绘制舞台布景。后来,他执掌上海大舞台布景部,所制京剧《西游记》及《火烧红莲寺》布景,意境万千、美妙多变,吸引无数观众着迷,天天满座,红遍上海滩 。他的舞台布景设计绘制,在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融合了国画及西洋画的技巧和手法,虚实结合,讲究意境,富有创造精神,为民族戏曲舞台美术的改进和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42年上海画人节:照片中有蔡鹤汀、蔡鹤洲、吴清霞、黄宾虹、朱屺瞻、王个簃、钱瘦铁、唐云、应野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蔡鹤洲和鹤汀一道在仓山区创办“狄芦画室”,传授国画技艺。他们将自己多年的绘画经验与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为培养国画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3年定居陕西省西安市后,他在陕西省实验剧团工作,虽然以舞台美术设计为职业,但业余时间始终坚持国画的研究与创作活动。


1961年10月29日 蔡鹤洲、林金秀夫妇画展巡回展在上海美术馆展览(儿子蔡小鹤六岁)
蔡鹤洲在《作品手记》中写道:“作画多随机遇,不拘形式,在养性、涤烦、破闷、释躁之间,不计名与利也”。这体现了他对绘画创作的一种超脱心态,他将绘画视为一种自我修养、抒发情感的方式,而非追求名利的手段。他认为绘画应该是随性而发的,不受形式的束缚,要在创作过程中享受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蔡鹤汀、蔡鹤洲兄弟
同时,他还说:“作画要人看,能得生疏不曾见者为贵”。这表明他对绘画创新的重视,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能够让观众看到他们从未见过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这种艺术理念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促使他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蔡鹤洲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丰富多样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创新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之中。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融合中西绘画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走兽,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同时,他在舞台美术设计和艺术教育领域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的舞台布景设计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增添了光彩,而他创办的“狄芦画室”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国画人才。蔡鹤洲的艺术人生,是对艺术热爱与执着的生动写照,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艺术家们不断前行,为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占峰 2025年7月于京华云海轩

















作者:张占峰
张占峰,生于北京,现任北京走近画家编辑部主编,是中国书画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资深编辑与研究者。多年来,他在美术评论领域颇有建树。他深耕此域,笔耕不辍,曾为诸多美术名家撰写评论文章,篇数颇丰。其评论既具专业洞察,又能精准捕捉作品特质,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影响,是美术评论界值得关注的研究者。 以专业视角与深厚积淀,在艺术出版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与行业影响力。其职业生涯以艺术出版为核心阵地,深耕细作多年。
期间,他主编和编著了《传承-中国书画精品》《走近画家》《大家风范》《中国当代画坛精品集》等系列画集,以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等多部精装画集。 这些作品均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等国内顶尖艺术出版机构出版,累计编辑及主编艺术著作、画集逾百部,发行总量近一百多万册。 所编著的作品涵盖中国书画理论研究、名家作品集、美术评论等多元范畴,既注重学术深度的挖掘,又兼顾艺术表现力的呈现,实现了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因其编著作品突出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多部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成为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源,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切实而深远的贡献。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