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骀(1886~1937)清未民初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字企周,又字子骧,别号环中子,又号邛池渔父。四川西昌人,寓居上海。回族。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于画无不能,尤工北派山水,布置严整,渲染深秀,惟作家气较重。著有《马骀画问》,其《马骀画宝》于1928年成书。抗战前卒,年约五十许。
早年间,马骀拜师于蜀中著名文人画家周开鉴(字镜塘)门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这段师徒关系对于马骀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周开鉴的指导下,马骀对山水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之后,他离乡漫游,并游历全国各地,丰富自己的艺术素材和经验。此后,他还前往日本深造,并在回国后定居上海。在上海,马骀得到了南宗书法大师曾熙的赏识,并成为他的正式弟子。马骀有幸得到这位大师的真传,使得他的诗、书、画三绝皆为人称道。
其国画作品兼具山水、花鸟和人物等多个题材,其中以山水画最为著名。他的山水画作以其流光溢彩的韵味和笔墨千秋的精妙技艺而闻名于世。在马骀的作品中,我们常能感受到他对自然景物的深入观察和悟性体验。他善于通过富有变化的线条和饱满的构图来表达山水的壮丽与恢宏。他的笔墨运用独到,巧妙地运用湿、干、淡、浓等墨色的层次交融,营造出宏伟而细腻的山水意境。
马骀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格调和风貌。他注重画面中的布局和氛围的塑造,常采用严整的构图结构来表现山水的秩序和尊严。他善于使用细腻的墨线和柔和的色调,以描绘自然界万物的神韵和魅力。他的作品常有丰富的细节和浓烈的感情表达,通过画家对山水景色的个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观者在欣赏中得到美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
马骀的艺术风格以其独特而个性化的创作手法而独树一帜。他善于运用笔墨的虚实、淡重和明暗对比,创造出层次丰富而富有动态感的画面效果。他的笔触流转自如,既能以轻柔的线条勾勒出远山近水的风景,也能以浓重的墨迹描绘出奔腾的江河和峻峭的山峰。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内敛而不失张扬的艺术氛围,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和个人情怀的抒发。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