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始收声
蛰虫坯户
水始涸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这天
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
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
所以叫“秋分”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此后昼越短,夜越长
凉意也越来越明显
秋分-物候现象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
秋分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传统习俗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以祈求美好与安宁。旧时的女孩子拜月,还会期盼彩云追月之景,以印证自己的容貌美丽。
折桂
秋分是桂花盛开的季节,中国人喜爱桂花,赋予了其美好吉祥的寓意。“折桂”二字,更蕴含着“金榜题名”之意。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秋分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生长于岭南的野苋菜,当地人会在秋分将野苋菜与鱼片一起,滚为“秋汤”全家分食,祈求家宅安宁、平安健康。这“秋汤”正应和了中医提倡的秋日滋补之道。
立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秋分立蛋的传统。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送秋牛
秋分节气,还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与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秋分-秋季吃食
与“春分”过后昼长夜短、天气渐热相反,“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凉意日浓。因此,“秋分”时节更应该注重养生,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
早起一碗粥
山药百合粥
自古以来,山药一直被视为物美价廉的“补”品。山药有“神仙之食”的美誉,其黏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
百合味甘、性微寒,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也是上好的营养滋补保健品。《本草纲目》中有百合可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之功效的记载。
秋分节气
晚喝一碗汤
白果冬瓜老鸭汤
白果冬瓜老鸭汤是传统的滋补菜,采用白果、老鸭切块及各种配料,放入炖锅煲制而成。其特点是鸭肉鲜香、白果滑嫩、汤清味浓,具有滋补生津、润肺益气功能。
白果即为银杏核,味甘苦,性平,入于肺经。经常食用白果,可以滋阴养颜抗衰老,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面部肌肤红润,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冬瓜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且膳食纤维含量很高,食用可以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并且它利水排湿,有瘦身美容的作用。
鸭肉甘凉,入肺、肾经。《本草纲目》记载鸭肉“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而老鸭有大补虚劳、清肺解热、滋阴补血、定惊解毒、消水肿之功效。
秋分时节
还有这些蔬菜最养生
01
新鲜百合
中医认为,百合性味甘、微寒,入肺、心经,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秋季燥邪为患,肺阴不足,适当吃一些百合,可以有效防治秋燥,是老幼咸宜的药食佳品。
百合的吃法也不少,可以将其与鸡蛋搭配煮糖水,可滋阴润燥、清心安神;与猪肉搭配,营养均衡,有助吸收,还可解腻。
02
白萝卜
白萝卜能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脂肪,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因为具有益胃、顺气、消食的功效,非常适合消化不良、积食的人群食用。白萝卜味道微辣,可与排骨、牛肉、羊肉、猪蹄等一起煲汤,既可减轻辣味,还可以解腻,有补气顺气之功效。
03
南瓜
秋冬季节是吃南瓜的黄金时节,南瓜富含碳水化合物、果胶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等成分,可以起到保护肠道、促进消化、促进溃疡愈合以及排毒的作用。南瓜中的甘露醇可以减少粪便中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南瓜烹饪简单,蒸食、煮粥或煲汤皆宜。比如,小米南瓜粥,取小米100克用水浸泡20分钟,南瓜300克去皮切块,小米煮30分钟后加入南瓜,搅拌均匀后继续煮15分钟即可。
04
生菜
生菜受到很多减肥爱好者的喜爱。生菜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并且含有大量水分,秋季干燥,多吃生菜有助于补水,防治秋燥。生菜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较白菜多,女性常吃有助于保持苗条身材。
05
菜花
中医素来有“色白入肺”之说。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发季节,洁白的菜花无疑是一种适时的保健蔬菜。菜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其维生素C的含量十分突出,每百克可达80毫克,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桔的含量要多出2倍。秋季多吃菜花,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秋分-秋日养生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也进入一个调整和适应的阶段。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容易让人感觉口干、皮肤干。从中医角度看,秋季五行属金,在气候上与“燥”对应,在五脏上与“肺”对应,人体最易感受的就是秋燥。此时,养生应以防秋燥、润肺为重点,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打好基础。因此,牢记秋日养生的“三忌““三宜”,尤为重要。
北京发布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教育报、健康北京、中国中医等
来源:北京发布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