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原创 不是迷信!明日秋分,牢记最不能做的5件事,别忘记告诉家人

4 已有 13 次阅读   8小时前
原创 不是迷信!明日秋分,牢记最不能做的5件事,别忘记告诉家人
小娟教做菜 2025-09-22 11:10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明日就是秋分了,它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昼夜均分、寒暑平衡,古人称其为 “阴阳相半” 的特殊时刻。
秋分看似一个普通的节气,但其实在古人眼中非常重视,《千金月令》记载:“秋分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帏,勿吊丧问疾,勿大醉。君子当斋戒静专以自检。” 这些古老禁忌并非迷信,而是古人顺应自然规律总结的生活智慧。
不是迷信!明日秋分,牢记这最不能做的 5 件事,别忘告诉家人!
民间自古有 “秋分不动土” 的说法,因为此时天地能量趋于平和,万物进入收敛内藏的阶段。从现代生态角度看,秋分后土壤微生物活动减弱,大规模翻土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来年肥力。
传统 “送秋牛” 习俗中,秋牛图上的耕田图样其实暗含 “敬土惜时” 的理念,提醒人们此时应顺应土地休养生息的规律。无论是盖房装修还是田间翻整,都最好避开这一天,保持自然与生活的和谐气场。
秋分后昼短夜长愈发明显,《黄帝内经》强调此时应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现代医学也证实,秋季熬夜更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因为夜间是阳气收敛、身体修复的关键时段。
民间谚语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提醒我们,秋分后夜间寒气渐重,22 点后仍不入睡会让寒邪趁虚而入。不妨效仿古人 “点烛而息” 的作息,配合 “雷始收声” 的物候特点,让身体顺应自然节奏收敛储能。
《素问》有云:“秋在志为忧,悲伤肺”,秋分时节光照减少,人易出现情绪低落。古人讲究此时要 “收神不失畅怀”,忌讳大喜大悲扰动心神。
传统习俗中,秋分赏菊、听《阳关三叠》等商调音乐,都是平和情绪的好方法。农村 “秋社” 聚会时,人们通过欢声笑语调节情绪,这种集体活动恰好符合秋季 “敛神” 的养生原则,避免孤独感加重 “悲秋” 情绪。
虽然秋分有 “贴秋膘” 的传统,但切忌盲目大量进补。《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秋分应 “行糜粥饮食”,强调循序渐进的滋补原则。
现代人常误以为秋补就是多吃肉类,实则过量高蛋白会加重脾胃负担。此时宜选山药、莲子等平补食材,像岭南地区吃秋菜滚汤的习俗,就体现了 “润燥不忘健脾” 的智慧。饮食上也需要切记不要吃的太饱,七分饱最佳。
五、不夜晚晾衣
秋分后夜间露水加重,民间认为此时在户外晾晒衣物,会让衣物吸收过多阴气。从气象学角度看,秋季昼夜温差大,夜间湿度常在 90% 以上,衣物晾晒至深夜易滋生霉菌。这与 “蛰虫坯户” 的物候特点相呼应 —— 就连小虫都知道用细土封穴避寒防潮。建议衣物晾晒需在日落前收回,尤其贴身衣物更要保持干燥,避免寒气侵入身体。
明日秋分,大家牢记这5件不能做的事情。传统不是迷信,而是历经千年沉淀的生活哲学,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从中汲取守护健康的力量。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