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太上妙始经》来了!

1 已有 41 次阅读   2025-08-18 12:27
《太上妙始经》来了!

犀利强哥 2025-08-18 06:57
太上妙始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此经首先论述宇宙天她万物之起源,即所谓「妙始」。内称:道以虚无为宗,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合则为元气,散则为天地。「天地之气交合,然后人民、禽兽、草木、螘行、蠕动,森然皆生」。又称天地之间有仙圣鬼神,劝人行善去恶。谓人生时能奉道守戒,死后皆生诸天中福舍安稳之处,长在道气之中,无复谪罚,福流子孙,来世转生豪贵。若生时唯恶无善,死后入地狱受考,魂魄苦痛备至,「若出为人,必生下贱痴愚之中」。篇末叙老子化胡及授张镇南正一法等事,盖为正一道士所作。
《太上妙始经》
【原文】
太上老君曰:道出于无形,无名无声,无色无味。淡然以虚无为宗,自然为生,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有无极之功。无表无里,亦无上下,无有前后,静为一体,先天地而生。其要妙广远弥漫,不可得名,故字之曰道。
【译文】
道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无形、无名、无声、无色、无味,以虚无为根本宗旨。它自然而生,以清微玄元之气作为本质,具有无极的奇妙功效。道没有明确的表面和内里之分,也没有上下、前后的方位概念,安静地浑然一体,在天地诞生之前便已存在。其精妙之处广阔深远、弥漫四方,难以用具体的名称来界定,所以用“道” 这个字来称呼它。
【原文】
合则为元气,散则天地。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数穷于三五七九,而天地寿尽。寿尽之时,阳精化为火,阴精化为水。先以火烧,其上至六天,下至九地。然后以水平之,混而归一。复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开,方复分别元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玄而清,地本而黄。太阳之精为日,太阴之精为月。复分日月之精为星辰二十八宿。
【译文】
合起来的时候便成为元气,散开则形成天地。天地每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会有一次合会。数字运行到三五七九时,天地的寿命就会走到尽头。在寿尽之时,阳精会化为火,阴精化为水。先是用火燃烧,从最高的六天之处一直到最低的九地。然后用水来平整,混合之后回归为一体。再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又会再次开启,重新分别元气,清的部分成为天,浊的部分成为地。天呈现出玄妙而清澈的状态,地则是厚重而黄色的。太阳的精华成为日,太阴的精华成为月。又进一步将日月的精华分为星辰二十八宿。
【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六甲、十二时。天地之气交合,然后人民、禽兽、草木、蝖行、蠕动,森然皆生。乃有五岳、四渎、三十六山,兴云布雨,置立三皇五帝,胤冑百姓,更相产孺。如此元气一合一开,无有穷极。从始至终,益已数千百万岁,开合不可复计。
【译文】
“天有四时、五行、六甲、十二时”,描绘了天空所具有的时间和元素秩序。天地之气交合后,各种生命形态包括人民、禽兽、草木以及微小的生物都蓬勃而生。接着提到五岳、四渎、三十六山,它们似乎在天地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兴云布雨。并且认为天地的这种运行模式设立了三皇五帝,繁衍了百姓,人们不断生育后代。元气的一合一开没有尽头,从始至终已经历经数千百万岁,其开合的次数无法计算。
【原文】
天地终讫之时,万物形象皆成虚无,惟真人道士功德无量,能千变万化,炼易其形,在九天玄元之上,乃解穷天地数千百万变易,有此无极之气耳。当此之时,惟有神明元气。元气以道为先,故天下莫大于道。夫天地六合,其外如鸡子,又似车轮,元气绕之,如日之晕。元精之所散也,六合中央广方各一万八千里。此山尽黄金、瑠璃、水精为之上。宫室、草木、禽兽,皆有七宝之形。其上即天帝之所主,主录天下三万六千神。万物死皆属之昆仑山。上复有九天。九天,都名耳,有数千万重天。但大域穷于九,九是数之极也。
【译文】
当天地终结之时,万物形象皆化为虚无,只有真人道士因为功德无量,能够千变万化,改变自身形态,处在九天玄元之上,能够理解天地间无数的变化,拥有这无极之气。此时,只有神明元气存在。元气以道为首要,所以天下没有比道更大的存在。天地六合,其外部形状如鸡蛋,又似车轮,元气环绕着它,如同太阳的光晕,是元精散发之处。六合中央宽广各方各一万八千里,这座山上尽是黄金、琉璃、水精等,山上的宫室、草木、禽兽都有七宝的形态。山上是天帝主宰之地,主管天下三万六千神。万物死后都归属于昆仑山。山上又有九天,九天只是名称而已,有数千千万重的天。但广大的宇宙穷尽于九,九是数字的极致。
【原文】
诸天宫室皆悬在空虚中,言天中人皆有空虚之身,能飞行,目能微视,耳能微听,变化三天,是无上正真道界。最有功德,乃得生此天中。此天以下各随功德多少,所生各有重界。昆仑山以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风。如是风水之地各各有九重,更相擎持。今之地动者,是风水摇也。王者有大功德,若有冤酷,故天地为之动,鬼神为之感。此九地之下各有诸鬼官府及诸地狱。
【译文】
诸天宫室悬在空虚中,天中的人有空虚之身能飞行,目能微视、耳能微听,变化于三天之中,这里是无上正真道界,只有最有功德之人才能生于此天中。此天以下,根据功德多少,所生之处各有不同重界。昆仑山以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风,这样的风水之地各有九重,相互擎持。如今大地震动,是风水摇动所致。王者有大功德,若有冤屈残酷之事,天地就会为之震动,鬼神也会被感动。这九地之下各有诸鬼官府以及诸地狱。
【原文】
九天中亦有狱。九天之上,仙圣所住。九天之下,鬼神之所住,即是今之邪官邪伪之所统。其中各有君王,更相主录,无有毫差也。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天门地户,正相对之神。
【译文】
九天之中也有狱,九天之上是仙圣居住的地方,九天之下则是鬼神的住所,并且被描述为是如今所谓“邪官邪伪” 所统辖的区域。这种划分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等级观念和善恶分野。每个区域都有君王进行管理,而且秩序井然,“更相主录,无有毫差也”,说明这个体系有着严格的管理机制。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二者正相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门地户的概念常常与宇宙观、风水学等诸多观念相关联。西北的天门象征着阳气下降的通道,东南的地户象征着阴气上升的通道。这种方位的设定,与古代的阴阳观念紧密结合,体现了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循环和交流。例如在一些古代的建筑布局和风水理念中,也会考虑到天门地户的方位,以达到顺应自然、阴阳调和的目的。从整体上看,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文中所构建的宇宙和神灵体系的空间架构。
【原文】
东名曰钧天,有八十一国,纵广八万一千里,今之土国也。山之南名曰炎天,有六十四国,纵广六万四千里。山之西名曰素天,有四十九国,纵广四万九千里。山之北名曰玄天,有二十五国,纵广二万五千里。如此四天之民,土界各异,别日月星辰、五岳四渎、三十六山。
【译文】
东方钧天:东方名为钧天,有八十一国,其地域纵广达到八万一千里,被描述为现今的土国。
南方炎天:山的南方称为炎天,有六十四国,纵广六万四千里。
西方素天:山的西方叫做素天,有四十九国,纵广四万九千里。
北方玄天:山的北方名为玄天,有二十五国,纵广二万五千里。
四天之民的土界各异,这表明东方钧天、南方炎天、西方素天和北方玄天这四个区域的土地边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体现在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地的广袤程度等多个方面。
【原文】
彼三天所生不同,在人罪福。故书所不载,自今及古,天生圣人,不使书说,正在此一国土,君臣、父子、尊卑、善恶,此天之民最苦,耕织赋役,有饥渴、疾病、官府,死生之痛。人生时能备道科,或死七日后,皆生诸天中福舍安稳之处,长在道气气中,无复谪罚,福流子孙,能解脱七世重罪。若下生人中,必为豪贵子孙。生时惟恶无善,死时入地狱,考治魂魄,苦痛备至,归罪谪罪,以力偿人。若出为人,必生下贱痴愚之中。
【译文】
不同天界与人的罪福关联:
“彼三天所生不同,在人罪福”,这里指出不同的天界(可能包括前文提到的四天以及其他未详细说明的天界)的诞生与人的罪与福密切相关。这反映了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即人的行为善恶会决定其死后所去的天界或者遭受的命运。
圣人与书说的局限:
“故书所不载,自今及古,天生圣人,不使书说,正在此一国土”,意味着关于某些特定的国土(可能指人间)的情况,书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自古以来天生的圣人也没有通过书籍来讲述。这暗示了人间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以及有些真理可能超越了文字的表达范围。
人间之苦与善恶后果:
“君臣、父子、尊卑、善恶,此天之民最苦,耕织赋役,有饥渴、疾病、官府,死生之痛”,描述了人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苦难。在人间,人们面临着君臣、父子等社会等级关系的约束,同时还要承受耕织赋役的辛劳,以及饥渴、疾病、官府的压力和生死的痛苦。这体现了古代人对人间生活困境的深刻认识。
“人生时能备道科,或死七日后,皆生诸天中福舍安稳之处,长在道气气中,无复谪罚,福流子孙,能解脱七世重罪”,如果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遵循道的规范(备道科),那么死后七天就有可能生于诸天中的福舍安稳之处,长久处于道气之中,不再受到谪罚,并且福泽还能流传给子孙,能够解脱七世的重罪。这强调了道德修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死后命运和子孙福祉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