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张旭外祖父写的行书,被赞“大唐第一美”,这字可比肩《兰亭序》

1 已有 2 次阅读   2025-11-01 00:40
张旭外祖父写的行书,被赞“大唐第一美”,这字可比肩《兰亭序》 

陆柬之,这位初唐的 “书法巨匠”,虽名号知晓者不多,但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但却凭《文赋》这一件作品,在书法史上留下了跨越千年的回响。

陆柬之他生于公元 585 年的吴郡陆氏,这一家族不仅是仕宦望族,更是书法传承的重要纽带 —— 他的舅舅,正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少年时,陆柬之先随虞世南习书,从舅舅笔下习得那份平和温润的笔墨意趣,为书法根基注入了 “柔” 的底色。

而后,他又拜师欧阳询,在欧体严谨的法度与刚健的笔力中,补上了 “唐楷” 特有的 “刚” 之筋骨。但陆柬之并未止步于唐代名家的框架,他将目光投向魏晋,对着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一点点将晋人书法的流逸秀劲,与唐代楷书的端庄刚健揉合,最终形成 “雄秀兼具” 的风格。

陆柬之是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后裔,而《文赋》正是陆机的文学名篇。早年的他虽深爱此文,却因自觉书艺未精,始终不敢轻易动笔;直到晚年,书法技艺已臻炉火纯青,他才怀着对先祖的崇敬,挥毫写下这篇传世之作。帖中 “渊”“世” 等字特意缺笔,是为避唐代帝王名讳。

《文赋》为何能被称作 “大唐最美 1600 字”,原因在于它以正、行二体为主,间或掺杂草书,三体流转自如,绝非生硬拼凑 —— 楷书的端庄让整体不失规整,行书的流畅赋予笔墨动感,草书的点缀又添几分灵动意趣。笔墨间藏着不露锋芒的力道,粗笔不浊、细笔不弱,起笔收笔如裁云剪月般干净利落,转折之处则圆润如流水过石,无半分滞涩。

即便是 “所”“能”“论” 这类与《兰亭序》神似的字,也绝非简单模仿,而是融入了陆柬之自己的理解,少了几分《兰亭序》的畅快外放,多了几重内敛深邃。

他的外孙张旭,后来以狂草名动天下,而张旭早年临习的重要法帖,便是外祖父的《文赋》。正是从《文赋》中悟得的晋人笔法精髓,以及那份 “不疾不徐” 的笔墨定力,让张旭的狂草有了 “狂而不野” 的根基,不至于流于空泛的张扬。

释文: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大德二年十二月六日,吴兴赵孟頫跋。

李倜跋文賦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对《文赋》的推崇更甚,他晚年的书法风格,几乎是从《文赋》中汲取了晋韵的核心 —— 孙承泽在跋文中直言,“赵孟頫晚年书法成就,全从陆柬之《文赋》中来”。

赵孟頫自己也在跋中赞叹《文赋》“如浮云变化,千态万状”,足见这件作品对他的影响之深。即便是当代书法家陈忠康,也坦言看了《文赋》二十年,才真正读懂它的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