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原创 燕京周刊(第十六期)乡土文脉的当代转译-王立军中国画作品选

3 已有 52 次阅读   2025-08-22 18:17
原创 燕京周刊(第十六期)乡土文脉的当代转译-王立军中国画作品选
燕京书画 2025-08-21 14:57
原创燕京周刊 文/吴团良
乡土文脉的当代转译—论王立军中国画创作的美学价值与范式突破
吴团良
作为深耕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四十余载的实践者,同时亲历黑龙江美术事业从地域崛起到全国瞩目的发展历程,我始终关注着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生态。在当代中国画坛同质化倾向日益显著的语境下,王立军的艺术探索犹如一股清流,不仅展现出黑土地孕育的独特美学品格,更在传统笔墨程式的现代转化中,构建起具有范式意义的艺术语言体系。
一、地域文化基因的视觉重构
艺术创作的深层逻辑往往植根于特定的地理与人文语境。王立军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东北黑土地的精神溯源,这种植根性不仅体现在题材选择上,更内化为其艺术语言的基因密码。他笔下的北方常见山花野卉、农作物等题材,并非简单的物象摹写,而是通过皴擦点染的笔墨语言,将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转化为视觉符号。这种转化过程,暗合贡布里希"图式与修正"理论,既继承传统中国画的造型程式,又通过对物象生长肌理的深入观察,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个性化语言。
在中国画写意创作中,芦苇题材的演绎呈现出两种鲜明的美学范式。清代画家边寿民的《芦雁图》系列承续了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以"逸笔草草"的笔墨语言构筑起萧疏淡远的意境空间。其笔下芦苇在"似与不似"之间游走,既保留了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又通过简练的造型与疏放的笔触,将文人士大夫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凝练为独特的视觉符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立军的当代水墨实践。他以北方芦苇作为创作的灵魂载体,构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体系。通过泼墨、积墨等现代水墨技法重构了这一传统意象。在笔墨处理上,他强化了苇秆的苍劲质感与芦花的轻盈形态,枯湿浓淡的墨色层次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在精神表达上,则突破了传统文人画"以形写神"的审美范式,将个人对土地的生命体验融入物象塑造,使芦苇意象既保持自然生态的真实性,又承载着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精神内涵。这两种创作路径的并置,不仅展现了水墨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轨迹,更折射出中国画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与艺术重构。
图一 不朽的丰碑 设色纸本 136×68cm
图二 秋风何处起 设色纸本 180×200cm
图三 春消息 设色纸本 180×194cm
图四 北大荒的秋天 水墨纸本 180×194cm
图五 晨曦 设色纸本 180×97cm
二、空间图式的现代性突破
在空间表现层面,王立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绘画的空间构成原理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相结合,构建出具有多维感知的画面空间。在《北方北方》、《芦花深处》、《草木摇落露为霜》等作品中,画家通过物象的层叠错落、墨色的虚实渐变,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平面化局限,使二维画面产生纵深延展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处理方式,既不同于宋代院体画的精微写实,也区别于明清写意画的意气抒发,形成了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样式。
从构图法则来看,王立军巧妙运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传统美学原则,在密集的芦苇丛中留出呼吸空间,通过留白形成视觉节奏。这种经营位置的智慧,既遵循了潘天寿"造险破险"的构图理论,又融入现代构成主义的形式美感,使画面在秩序与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其笔墨语言的创新更值得关注:以涩笔表现芦苇的沧桑质感,用飞白体现芦花的飘逸,在枯润相生的笔墨韵律中,实现了传统技法的当代转化。
图六 故园金秋 设色纸本 180×97cm
图七 故园记忆 设色纸本 240×200cm
图八 花果飘香 设色纸本 45.5x33cmx12
图九 南园珍果 设色纸本 232×185cm
三、光色墨韵的当代诠释
立军的写意芦苇系列作品,在当代水墨艺术领域开创了崭新的审美范式。其将传统笔墨精神与现代视觉语言完美融合,通过对光、色、墨三位一体的创造性探索,构建出独具个性的艺术表达体系,为中国写意水墨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在光影表现上,王立军突破了传统水墨的含蓄表达,以灵动的笔触重构了光的叙事语言。晨曦中的芦花被赋予温暖的金色光晕,笔锋流转间仿佛能感受到晨露的湿润;暮色里的苇丛笼罩在幽蓝的光影中,墨色层层晕染出深邃的空间意境。这种对光的诗意捕捉,不仅打破了传统水墨的平面局限,更在虚实相生中创造出富有音乐性的视觉韵律。
色彩语言的创新运用是立军艺术的重要突破。他在保持水墨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大胆引入青灰、淡紫、红色、暖黄等色调,通过色墨交融的层层叠加,使画面既保有传统水墨的氤氲气韵,又焕发出当代审美的光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色彩运用始终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原则,在对比中求和谐,于冲突中见统一,展现出高超的色彩把控能力。
笔墨表现上,立军以书入画,将书法线条的节奏感完美融入造型语言。遒劲的枯笔勾勒出芦苇挺拔的筋骨,湿润的泼墨点染出芦花的轻盈姿态。干湿浓淡的笔墨变化,不仅构建出丰富的肌理层次,更在看似随意的挥洒中暗含严谨的构成关系。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既具磅礴气势,又不失精妙细节。
立军的艺术实践,成功实现了传统水墨语言的当代转换。其作品既延续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美学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在光、色、墨的有机结合中,芦苇这一传统题材被赋予了全新的精神内涵,展现出写意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无限可能。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大写意绘画的表现维度,也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图十 清清白白 水墨纸本 232×185cm
图十一 秋风有意 设色纸本 185×232cm
图十二 秋江即景 水墨纸本 180×194cm
图十三 霜降 水墨纸本 180×97cm
图十四 秋日暖阳 设色纸本 180×194cm
四、艺术本体的时代性思考
在与立军的接触和交谈中,其艺术理念展现出清晰的学术自觉。他提出的"扎根传统、立足当代、表现生活"创作主张,与当下中国画坛倡导的"守正创新"理念高度契合。在实践层面,他既重视对传统经典的研习,又广泛吸收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这种兼容并蓄的创作态度,使其作品在保持民族艺术特质的同时,具备了对话当代的艺术品格。
面对当前中国画创作中存在的同质化问题,王立军的探索具有方法论意义。他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构建起独特的艺术语汇,为解决"千画一面"的创作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这种立足本土的创新路径,印证了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观,在全球化语境下彰显出鲜明的文化自信。
图十五 岁月共幽情 水墨纸本 34×136cm
图十六 苇间情 设色纸本 180×97cm
图十七 香风墨韵 水墨纸本 232×185cm
五、未来期许与学术愿景
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深知真正的艺术突破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对于立军而言,当下的创作成就只是艺术征程的新起点。在未来的艺术探索中,期待他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拓展题材领域与表现手法,在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与当代审美需求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建议在创作上继续保持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避免因频繁参展导致的创作惯性,通过更深入的学术研究与生活体验,实现艺术语言的持续精进。
从地域美术发展的角度看,王立军的实践为龙江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证明,地域文化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更是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依托。期待他能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深化对黑土地域文化和题材的研究,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贡献更多创新成果,为地域美术的学术建构提供更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这种将地域文化基因与现代艺术理念相融合的创作路径,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更为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有益启示。期待立军在未来的艺术探索中,继续保持这种学术自觉与创新勇气,在中国画的当代转型进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2025.7.3
(吴团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八届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原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首任会长)
图十八 走进春天 设色纸本 232×146cm
图十九 最忆山野情 设色纸本 240×200cm
图二十 这片热土 设色纸本 248×129cm
图二十一 醉花荫 设色纸本 180×97cm
图二十二 一湖秋水 设色纸本 180×97cm
图二十三 野风 设色纸本 136×68cm
王立军艺术简介:
王立军,1968年12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早年在北京求学,后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二级美术师(副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国画院副秘书长,大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庆市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大庆市让胡路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大庆市政协委员,大庆市让胡路区政协常委,民进大庆市委会文教支部主委、开明画院副院长,大庆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大庆开放大学客座教授,齐齐哈尔书画院特聘画家,第五届七台河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其作品曾多次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展览,并有获奖;参加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等主办的展览30余次,并多次获奖。2024·与古为新——中国写意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24年8月,受邀参加在委内瑞拉驻华大使馆举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委内瑞拉建交50周年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览,并获颁发“中国委内瑞拉文化交流友好大使”荣誉证书;多幅作品应邀参加“2024问道•国际艺术展中国巡展”并在济南美术馆展出;2025年山水画作品《北疆春早》参加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教学20年回顾展(国家画院美术馆)。发表于《中国文化报》、《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大观》、《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与画》等全国60余种报刊或专题介绍。曾在北京、天津、深圳、福州、合肥、西安、呼和浩特、济南、烟台、枣庄、淄博、滨州、秦皇岛、沈阳、大连、盘锦、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多次举办书画联展或个展。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