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跨越时空的对话——蒋兆和笔下的鲁迅

3 已有 59 次阅读   2025-08-08 15:49
跨越时空的对话——蒋兆和笔下的鲁迅
www.sohu.com 2025-08-07 09:35
(来源:吉林省博物院)
在吉林省博物院“向大师致敬: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美术作品展”的展厅里,蒋兆和创作的《我想做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与《纪念刘和珍君》静静陈列,却似有千钧之力,牵引着观者踏入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两幅作品,是蒋兆和艺术生涯与鲁迅精神世界的交融,更是那个觉醒年代的生动注脚。
蒋兆和:以笔为舟,渡时代苦难

蒋兆和(1904——1986),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他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人物。
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行列。

流民图(局部)

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
《我想做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笔为兵戈,守精神阵地

这幅作品中,
鲁迅身着朴素长衫,
手指间夹着香烟,
姿态从容却蕴藏着无尽力量。
左侧款署“我想做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冯雪峰同志回忆鲁迅先生语。一九五六年,兆和。”文中所提冯雪峰,曾任中共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在一次与鲁迅讲述有关毛泽东和红军长征的事情后,鲁迅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想,我作为一个小兵还是胜任的,用笔!”让冯雪峰终生难忘。
蒋兆和以此为题创作,精准击中了鲁迅以笔为武器,投身思想革命的本质。 画家将写实与写意完美融合。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刻画出鲁迅清瘦而坚毅的面庞,八字胡、浓眉下,那双眼睛尤为传神,既有对世间不公的怒目而视,又有对青年、对民族未来的期许。面部的光影处理,借鉴了西画写实的技法,并施以水墨,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精神厚度。长衫的褶皱以粗犷概括的线条勾勒,颇显造型功力,准确表现出衣料的质感,更暗示鲁迅生活的质朴。而手中的香烟,仿佛升腾着袅袅烟雾,像鲁迅思想的星火,要燎遍荒原般的旧中国。鲁迅以笔为兵,虽为一介书生,却愿为民族觉醒冲锋陷阵。今天,当我们伫立画前,与鲁迅那双深邃的眼眸相视之时,深深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热血与担当。
《纪念刘和珍君》:墨染哀思,悼青春热血

此幅画作,
承载着更加深重的情感。
画面中,
鲁迅伏案握笔,
身后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身影朦胧却坚定。
作品既是对鲁迅经典文章的艺术呼应,
更是对那段悲壮历史的铭记。
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积极参加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请愿游行,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被卫队开枪射击,身中数弹牺牲,年仅22岁,鲁迅悲愤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痛斥暴行,歌颂勇士。蒋兆和以画追思,让文字里的悲痛与敬仰,在水墨间具象。 画家以水墨描绘,未施任何色彩,黑白灰层次处理巧妙,营造出压抑又悲壮的氛围。
鲁迅的面部刻画细腻,富有神韵,衣纹以方笔勾勒,概括肯定,带着沉郁的力量,鲁迅紧握笔杆的手,青筋隐现,似在强忍悲痛,又似在积蓄愤怒,要将哀思化为战斗的动力。刘和珍等青年的形象以淡墨轻描,象征他们的精神融入历史长河,成为永恒之光。题款引用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画家用含蓄的笔墨,让哀思如墨汁晕染,缓缓浸透人心。
向大师致敬:赴一场精神之约

艺术的力量,
在于跨越时空的共鸣;
鲁迅的人文价值,
在于永远能给人觉醒与抗争的勇气。
来这里吧,
走进一场与历史、与伟大灵魂对话的盛会,
让鲁迅精神,
在当下找到新的回响。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