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一种超越表象的生命张力——解读冯如康艺术作品

1 已有 25 次阅读   2025-07-22 10:10
一种超越表象的生命张力——解读冯如康艺术作品
艺术推荐 2025-07-21 14:02
画坛之上,求空灵者有之,逐形式者亦众,然观之常觉隔着一层未破的茧。直至邂逅冯如康先生笔下气象——那墨中奔涌的磅礴之力,沛然勃发,顿令人彻悟:缺失的,正是这源自本真的生命张力。
他像一位深谙生命原始律动的歌者,尤其钟情于描绘深海,那成群结队的游鱼,在他古朴典雅的笔触下,汇聚成一股令人心魄震颤的生命洪流。这磅礴的鱼阵,正是他艺术世界中最具辨识度、也最撼动人心的核心乐章。
冯如康先生的水墨画作品尤以鱼画最为特色,他所渲染的鱼群如墨阵,成群的游鱼,以庄严的阵列,在墨色幽暗的深渊中巡行,磅礴、深邃,像生命的洪流,给人无比震撼的仪式感。
他以典雅的笔触勾勒鱼身,线条洗练如篆籀古意,却饱含内在的劲力。浓淡焦枯的墨色层层铺陈,深水如渊,光晕似有若无地穿透,鱼群在墨影中涌动,鳞片闪烁着幽微的冷光。这并非对生物形态的简单摹写,而是以群体的姿态、汇聚的势能,在纸上奏响一曲无声的生命交响。每一尾鱼都携带着古老的记忆,在墨色深海中形成阵列,一种超越个体的、坚韧而浩瀚的生命意志便喷薄欲出。
冯如康先生的深海鱼群生动演绎着生命最原始、最磅礴的聚合之力与沉潜之美,让人感受到那或汹涌、或沉静、或坚韧、或清绝的生命张力。
当视线从深海浮起,水面之上,便是他笔下的水墨荷塘。这里的色彩被剥离至极致,唯有淡雅的灰墨晕染开来。花瓣舒展如凝脂,叶片铺展似云烟,亭亭净植于空濛水色之间。其妙处在于“淡而不薄”:墨色层次极其精微,于极淡处见清透,于晕染间显风骨。
这份淡雅,是对喧嚣的疏离,是不随波逐流的孤高自持。荷茎挺拔的线条,蕴含着内在的韧性,如同一种沉默的宣言。它们静立于水天之际,与深海中涌动的鱼群形成奇妙的对照——一动一静,一浓一淡,一深邃一空灵,共同诠释着生命存在的不同维度:鱼群是涌动的、聚合的生命洪流,而荷花则是澄澈的、孤绝的生命姿态,两者皆是不与俗世同流的生命清响。
他的山水,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空寂之境。画中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而在那山涧田野之间,总有点睛之笔:几处朴拙的屋舍依偎山脚,几方错落的农田铺展谷中,更有三三两两微小的人物点缀其间——或荷锄而行,或驻足凝望,或溪畔小憩。墨色渲染的云山雾霭,是宏大的自然背景;而精勾细点的屋宇、田埂、人物,则是人间烟火的温情注脚。这农田阡陌、人迹往来,并非画面的附庸,而是将生活的气息、劳作的温度,巧妙地编织进山水的气韵之中。
山水因之而“可游可居”,自然造化与人间世情在他的墨笔下水乳交融,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朴素的、生生不息的生活美学。生命在此,不仅是自然的伟力,更是耕耘的汗水与守望的身影。
很少有人能将水墨画与焦墨画同时驾驭,冯如康便是这屈指可数中的一人。焦墨画是采用干笔浓墨而不借助于水的渗化作用的一种画法,也是一种最古老的画法。焦墨技法的难点在于不掺任何水分,却要使画面显得苍润的效果和丰富的层次,是历代画家视为画道上的“险绝之境”。
焦墨画虽然难度极大,但是冯如康则认为:画画就是给自己找难题,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置之绝地而后生。笔锋含量的多少和下笔的轻重徐疾是掌握焦墨技法的要点所在,冯如康用单一的焦墨实现了画面的虚实、聚散、疏密、浓淡、阴阳等层次变化,用皴法代替渲染,达到了焦墨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
他用笔稳健、含蓄、雄浑、古拙、自然,通过笔触的变化,增加皴擦的质感,尤其他的焦墨画鱼,焦墨的枯涩苍茫邂逅游鱼的灵动生机,以最纯粹的墨色,在枯涩与温润、滞重与轻盈的辩证中,开辟出一片令人屏息凝神的艺术秘境,此刻,一种超越表象的生命张力在水墨氤氲间磅礴而生。
【艺术家简介】
冯如康,男,1958年生于浙江省温岭市。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台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温岭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温岭市箬横镇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一江山印社社员。北京东方翰林书画院名誉副院长,东坡书画艺术研究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进修于北京清华美院胡一龙禅宗山水高研班,进修于香港画院马培童焦墨艺术高研班。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