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离世后,她的好友金岳霖为她写下了一幅深情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一幅挽联,至今仍深刻地表达着人们对她的怀念与敬仰,并且成为了林徽因的专属诗句。林徽因,这位民国时期独特的女性,正如一朵艳丽的花,直到今天,她的光辉依然没有褪色。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女性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她们的才华,但林徽因无疑是一位才貌双全的杰出代表。

然而,林徽因的一生并非一路顺风,反而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痛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苦难,但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林徽因不仅以美丽的容颜和非凡的才学著称,她更是民国建筑界的翘楚。她钟爱的建筑事业,虽让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也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健康。

1947年,林徽因的病情愈加严重,梁思成急忙带着她去找最好的医生。然而,医生的诊断结果却令人心痛——她必须进行肾脏手术,切除已经坏死的肾脏。负责为林徽因手术的,是一位年迈的老大夫。看到老大夫那双因岁月和疲劳而颤抖的手,梁思成十分担心,忍不住问:“您的手这么抖,您能做手术吗?”老大夫仅是微微一笑,并未作出答复。但随后,他精准的手术操作让梁思成对他的技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自1930年起,林徽因与梁思成便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古建筑探访之旅。穿越田野和村庄,依靠徒步旅行来完成考察和研究工作。这一过程极其艰辛,许多时候,他们夫妻俩甚至只能靠步行赶路。梁思成常常因身体疲惫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每次都是林徽因鼓励他坚持下去。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他们走访了近200个县城,发现并调查了2738处古建筑,包括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和五台山佛光寺等,许多古建筑后来都被列为国家保护单位。

然而,在这些年中,林徽因的健康状况一直在恶化。如果当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她或许能够恢复健康。但随着日本侵略加剧,林徽因拖着病体随丈夫南下,继续投入到建筑保护和研究工作中。由于梁思成常年外出,已经为人父母的林徽因不得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处理大量的图纸和资料,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1940年,林徽因与家人迁往四川宜宾的李庄,在那里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尽管如此,她依然毫不懈怠地为《中国建筑史》一书搜集和整理资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还未完全荡漾开来,梁思成却因林徽因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而忧心忡忡。她时常咳出鲜血,梁思成不得不带她前往重庆就医。经过一位美国著名胸外科医生的诊断,林徽因的身体状况堪忧,肺部和肾脏都遭到感染,且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医生无奈地告诉梁思成,林徽因最多还能活五年。

听到这个消息,梁思成感到人生的色彩瞬间褪去,他在写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表示自责,认为是自己的疏忽导致了林徽因的病情如此严重。“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然而,林徽因却常常安慰丈夫,告诉他自己心里早已明白自己所剩的日子不多了。1946年,林徽因一家回到北平,她开始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但此时,她的身体已经严重透支,几乎无力继续工作。

1947年,林徽因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周围的朋友才意识到,她离死神已经越来越近。梁思成再次为她请来了名医,经过诊断后,医生表示只有通过手术切除坏死的肾脏,才有可能救回林徽因的一命。经过深思熟虑,梁思成终于同意手术,林徽因也安慰丈夫表示接受治疗。手术当天,梁思成注意到主刀的大夫依旧因年老而双手颤抖,尽管如此,当手术开始时,老大夫的手却稳如磐石,手术也最终顺利完成,成功挽救了林徽因的生命。

术后,林徽因稍微恢复了些许体力,她再次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然而,随着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精神愈发显得沉重。1953年,林徽因因保护北京古建筑与北京市长吴晗产生了激烈冲突,吴晗坚持拆除古建筑的决定令林徽因极度痛心。她因心情沉重而导致病情急剧恶化,最终拒绝了任何治疗。

1955年4月,林徽因在北京同仁医院离世,享年仅51岁。她的离去留给了世人无限的惋惜和敬仰。林徽因的一生虽短,但她的精神和贡献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建筑史的历史长河中,而她那句“万古人间四月天”也成为了她永恒的象征。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