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8年,87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的三个子女——石来发、曾春华和陶斯亮——都守在病床前,陪伴母亲度过这段珍贵的时光。作为曾志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在她身边长大的女儿,陶斯亮终于鼓起勇气,问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疑问:
“妈,大哥的生父到底是谁?您一定要告诉我,这很重要!”

曾志沉默许久,思绪被拉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我心里至今十分不安!”

1911年,曾志出生在湖南宜章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她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又进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追求革命理想,她毅然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姻,与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夏明震自由恋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命运在1928年给了她沉重一击。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展开疯狂镇压,夏明震在一次暴乱中被暴徒连刺数十刀,遗体被丢弃在河滩上,年仅21岁。更令人痛心的是,夏明震的兄长夏明翰也在不久后牺牲,并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就义诗》。最终,夏家五位兄弟姐妹全部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目睹爱人惨死,17岁的曾志几乎崩溃。但在为夏明震送葬时,她做出了一个令自己终生后悔的决定——她没有走到墓前告别,因为她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后来,她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再未回到那片伤心地。

直到1988年,年迈的曾志重返故土,想祭拜夏明震。然而,当年埋葬他的文庙附近已变成一条公路,遗骸不知所踪。曾志悲痛万分,在自传中写道:“我心里至今还十分不安啊!”
革命路上的坎坷与抉择

夏明震牺牲后,曾志一度消沉,但复仇的信念支撑着她继续革命。不久,她与蔡协民结为夫妻,一同奔赴井冈山。1928年11月7日,曾志生下长子,为了革命事业,她将孩子托付给红军副连长石礼保抚养,取名石来发。母子分离24年,直到1952年才重逢,而石来发已是一名朴实的农民。

1931年,曾志生下第二个孩子铁牛,但因工作繁忙,不得不将他寄养在厦门一位中医家中。不幸的是,铁牛因感染麻疹夭折。后来,她又生下第三个孩子曾春华,同样因革命需要将他送养。17年后重逢时,曾春华因营养不良和疾病落下残疾,曾志为此深感愧疚。

1934年,噩耗再次降临——蔡协民因叛徒出卖牺牲。悲痛中,曾志遇到了第三任丈夫陶铸。两人最初因地下工作需要假扮夫妻,最终假戏真做,成为真正的伴侣。1941年,女儿陶斯亮出生,这一次,曾志决定将孩子留在身边抚养。

“大哥的生父究竟是谁?”

随着年岁增长,陶斯亮从母亲口中听到了许多革命往事,但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心头:大哥石来发的生父是谁?按时间推算,石来发出生于1928年11月,而夏明震牺牲于同年3月;曾志与蔡协民的结合是在夏明震牺牲之后。理论上,石来发可能是夏明震的遗腹子,但抚养他的石礼保却是以蔡协民遗属的身份领取烈士证的。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