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女作家张爱玲,拥有一段传奇而复杂的人生,令众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她卓越的才华外,更有她那扑朔迷离的情感经历。鲜为人知的是,她的母亲黄素琼(亦名黄逸梵)同样拥有不凡的一生,正是这位母亲将对艺术的热爱和天赋传递给了张爱玲。然而,这位母亲在张爱玲心中却是复杂的存在,既有爱又有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将走近这位神秘而又独立的女性——黄素琼。

黄素琼出生于1896年,出身显赫的豪门贵族世家。她的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以骁勇善战著称,还是当时权势滔天的重臣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她的父亲黄宗炎,作为家中独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拥有丰厚财富和极高的社会地位。因婚后无子,他便从农村买了一位女子做小妾,这位便是黄素琼的生母。然而,黄素琼尚未出生,父亲黄宗炎便因病去世,她和一对龙凤胎弟弟成为了遗腹子。正是因为这对龙凤胎的存在,家族的庞大家产——包括房产、金银珠宝及古董瓷器,才未被其他旁系亲戚分走。

黄素琼自幼便命运多舛,父亲未能见到她出生,幼年时又失去母亲。家中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嫡母对弟弟宠爱有加,却对她格外严厉。她曾对张爱玲坦言,只要外婆稍微严厉地说话,她就忍不住流泪。从小,她与所有传统女子一样,被裹上小脚,学习女红技艺,仿佛注定了她平凡的封建女子命运。然而,这位看似循规蹈矩的女子,婚后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1918年,遵循传统媒妁之言,黄素琼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张廷重。张廷重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之子,同时也是李鸿章的外孙。两人同为名门之后,黄素琼是“黄军门”的小姐,张廷重是张御史的少爷,二十二岁时结为夫妻,成为人人艳羡的金童玉女,才貌双全,风华正茂。婚后,他们过着富裕而和谐的生活,家中拥有汽车和专职司机,佣人众多,儿女皆有专属保姆,日子无比舒适,充满欢声笑语。

然而,好景不长,丈夫张廷重逐渐染上了旧时富家子弟的恶习——酗酒、嫖妓、吸食鸦片,甚至在外养起了姨太太。黄素琼虽出身传统世家,但思想却极具现代色彩,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她厌恶男女不平等和旧社会的腐朽习气。她热衷阅读《新青年》《妇女时报》等新兴刊物,积极吸收新知识、新观念,而丈夫却沉迷花天酒地,两人因观念差异常常争吵不休。向往自由的黄素琼,开始萌生逃离家庭的念头,渴望自主人生。

1922年,黄素琼的嫡母去世,她与弟弟平分家产。弟弟选择了房产,她则得到了文玩古董,手中拥有了离开的经济保障。两年后,1924年,借着小姑子张茂渊出国留学的机会,她以监护人的身份随行出国,年仅28岁的她,在那个女性多受束缚的年代做出了惊人之举。她临行时泪流满面,佣人多次催促,她却无动于衷。她的出走,更多是对丈夫无所作为的失望和对压抑生活的反抗。

既然出走,便斩断过去,重新开始。她觉得“黄素琼”这个名字过于土气,改名为“黄逸梵”,开启了崭新的生活。在法国,她沉醉于卢浮宫的艺术展览,报名美术学校学油画,结识了徐悲鸿夫妇等艺术名流。她与胡适、徐志摩等文化名人频繁交往,谈诗论画,饮酒打牌。还曾和小姑子一同攀登阿尔卑斯山滑雪,虽然缠着三寸金莲,却滑得比未缠脚的小姑子还好。在异国,她享受自由的同时,心中也难舍一双年幼的儿女。她离开时女儿张爱玲仅四岁,儿子三岁,正是最需要母爱的年纪。无奈只能隔空寄送玩具和生活用品,借此寄托相思。

国内的丈夫张廷重则肆无忌惮地沉溺于鸦片和声色犬马,尽管不乏对妻子的情感,但他无法接受妻子高贵气质带来的身份落差。黄逸梵举止优雅,五官略带西方特色,气质大气精致,而他找的姨太太多多少少都带有妻子的影子。四年后,张廷重因注射过量吗啡几乎丧命,他写信给妻子,恳求改过自新,誓言戒除鸦片,不再纳妾,并附上亲笔诗句,情真意切。此时小姑子学业已毕,黄逸梵抱着修复家庭的希望,于1928年回国。

回国后,黄逸梵一家从石库门老屋搬进了宽敞的花园洋房。家中渐渐充满温馨,有花草、有狗,还有童话书相伴,亲友往来频繁,充满文化气息。张爱玲在母亲眼中是高贵美丽的典范,母亲不仅讲述欧洲艺术和童话故事,还勇敢地抵抗丈夫反对,送女儿入读正规学校,期盼她接受良好教育。

可惜,这样的美好仅维持了两年。夫妻间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再加上张廷重病愈后旧病复发,夫妻矛盾日益尖锐。丈夫不再提供生活费,反而逼黄逸梵贴钱养家,试图耗尽她的积蓄,让她无法离去。心灰意冷的黄逸梵于1930年提出离婚,尽管张廷重苦苦哀求,她已心如死灰。

离婚后,黄逸梵再次出国,凭借卖古董为生,周游各地。战乱突袭,打乱了她的宁静生活。1936年回国时,张爱玲正升高三,黄逸梵对这位有天赋的女儿寄予厚望,盼望她考上英国大学,一同赴欧洲。后来,因与继母和父亲的矛盾,张爱玲逃离家投奔母亲。

随后的两年,母女共处上海,虽亲密却矛盾重重。张爱玲从小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社交礼仪,这令追求完美的黄逸梵失望甚至愤怒。她曾愤然对女儿说:“我宁愿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话虽无心,却重重伤害了敏感的张爱玲。黄逸梵为女儿请来高价私教,亲自教授名媛礼仪,却时常言辞冷漠,耐心不足。

战乱导致黄逸梵财产大幅缩水,生活拮据,她开始抱怨女儿拖累生活质量。因缴学费,她无力购新衣,无钱喝咖啡,让张爱玲心生复杂情绪,觉得自己成了负担。张爱玲考上大学后依靠文学才华写稿,凭奖学金维持学业。

黄逸梵曾赴香港探望女儿,自住香港浅水湾最昂贵饭店,而张爱玲却只能居住免费修道院。二人关系因奖学金事件彻底恶化。张爱玲老师赠与她800元助学金,交由黄逸梵保管,后者怀疑女儿与老师有私情,甚至洗澡时闯入检查是否贞洁,钱财更被她输于赌桌,且未曾解释道歉。

张爱玲对母爱的情感逐渐冷淡,退学回上海后,将稿费换成两根金条,交给母亲作为“回赠”,从此两人情感割裂。黄逸梵心痛难忍,见难以挽回女儿心意,便离开赴东南亚。

战乱期间,黄逸梵一度音讯全无。二战结束后,家人才收到她来信,得知她辗转印度,为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姐姐做秘书,频繁参加社交活动,举止得体、礼仪熟练,一时风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