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明四家沈周领衔经典夏拍——“文枢”中国古代书画珍品之夜

3 已有 13 次阅读   14小时前
明四家沈周领衔经典夏拍——“文枢”中国古代书画珍品之夜
文物收藏交流 2025-07-06 16:56
本季《文枢——中国古代书画珍品之夜》除了“金陵八家”专题、明清女性绘画专题外,还汇集了明代“吴门四家”之首沈周,“扬州八怪”的陈撰、黄慎、高凤翰,以及乾隆帝、董诰、何绍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清代帝王名臣的书画作品。
其中沈周的《吴中山居图卷》是为本次古代专场的重点,全卷画出山村水郭、渔耕樵读、山容秀润、笠泽成湖、亭台水榭映带其间的苏州“吴中”景致。画于成化壬辰(1472年),时年沈周45岁,正值壮年,笔法精道,风格细秀,文雅蕴藉。不仅是沈周个人绘画风格在特定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明代中期文人画发展及江南地域文化的重要图像资料。
以及“扬州八怪”的陈玉几《梅花册手卷》,清雅脱俗,孤高自赏,尽显梅花百态,似与陈氏从不卖画孤独一生的境况相印证,可称为陈撰作品中的上品。
左右滑动 可查看全图
144
沈周 吴中山居图卷
水墨纸本 手卷 32.5×291cm
题签 明沈石田墨笔山水真迹。
成交价1092.5万元
与此卷山水画法如出一辙的有收藏在首都博物馆藏的沈周《仿倪云林山水卷》,两图比较,此卷略胜一筹。此卷中用笔简意苍茫,中锋侧笔兼施,笔法刚中有柔,苍中带秀。墨笔随意而运,浓墨为主,间施淡墨,层次多变。山石轮廓各异,线条苍劲,浑厚的山峦及披麻皴法,加上浓密的苔点,画面响亮而有韵律。
卷画出山村水郭、渔耕樵读、山容秀润、笠泽成湖、亭台水榭映带其间的苏州“吴中”景致。画于成化壬辰(1472年)。时年沈周45岁,正值壮年,笔法精道,风格细秀,文雅藴藉。卷后有沈周自题诗:踈柳江邨起暮烟,晚晴依约一汀川。
青山最是供诗料,忽送斜阳落钓船。打开画卷,坡岸陡峭,树木茂郁。谷涧平地处有三株古松,下有高士读书,卷中远景峰峦连亘,山峦起伏,水天一色,极富冷寂清幽之致。在构图上有疏简之分,注意突出主体,皴法较倪瓒短粗,且多湿笔,富浓淡变化,好似画面有无限的空间,意境飘缈,虚实相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沈周(1427-1509),居“吴门四家”之首,从小受家庭熏陶,其祖父沈澄是元末画家王蒙和陈惟允的好友,沈周的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是陈惟允之子陈继的学生,两人通经学,皆善画。
沈周四十岁前师王蒙,中年后以黄公望为宗,晚乃醉心吴镇,期间又兼参南宋夏圭笔意,然皆能出入变化。四十岁之前的作品为“细沈”,四十岁后为“粗沈”,这时自成一格的成熟画风,中锋秃笔,粗阔豪放者,称为“粗沈”。正是后人所称作“粗枝大叶”,“天真烂发”的画风时期。此件作品恰好是“粗沈”创作阶段。
此图卷计有四个特点:㡠构图是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构图法,原因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就收藏在他家;㡠绘画风格是仿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的风格,平远构图,折带皴,点横苔点,虽不着色,纯以水墨画出,但笔法苍劲,墨色浑厚。㡠笔法是仿元代大画家王蒙的笔法,但与王蒙用笔“繁密”相反,他的用笔最“简疏”。㡠用墨含蓄藴藉,融揉参杂而具自家风貌。
沈周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就是从他仿临元四家开始的。沈周的仿古之作,实际上已融各家之长,在把握诸家笔墨上,仿其大略,形神逼肖,但决不拘泥于古人,注重师法自然,从而脱古图新,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在此画卷中展现了他泛学诸家的师承以及探求精致的态度。
沈周重视师古,但更注重师法自然。董其昌虽认为沈周下笔太重,也不得不承认其为明代仿倪第一人:“啓南助以笔力,正是善学柳下惠,国朝仿倪元镇一人而已。”沈周一生不仕,淡泊功名,博览勤学,专心从事丹青与诗文艺术,刻苦研究前人的优秀理论与技法,融会贯通,创立了自己的风格。沈周游离于院派、浙派之外的士人画家,他避开险恶的官场以躲杀戮之祸,弃仕途而与杜琼、周嘉、赵同鲁、史古明结交同游,他们恪守祖训,以高隐为乐,寄情丘壑,处士终生。
这幅《吴中山居图卷》不仅是沈周个人绘画风格在特定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明代中期文人画发展及江南地域文化的重要图像资料。画作蕴含文人意趣,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以及追求闲适、隐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沈周通过笔墨构建出理想的山居生活图景,观者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雅致,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100
陈撰 梅花册页手卷
水墨纸本 手卷 13.5×28cm×10
陈撰(1678-1758),字楞山,号玉几、玉几山人等。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画家、诗人、文学家、收藏家。乾隆元年(1736年),因学识名于江淮,被荐举作博学鸿词科,但陈撰拒不应试,却寄寓江都玉几山房,专心书画收藏鉴赏。遂归为“扬州八怪”画家群体之一员,亦被称为扬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书画为生计的画家。所藏书画颇富,精于鉴赏,建有藏书楼"玉几山房",藏书充栋。藏书印有"曾经玉几考藏"、"冷香飞上诗句"、"陈撰愣山氏"等。
与汪士慎、高翔、万鹗等文人画家交好,常在扬州马曰琯玲珑山馆友聚,赋诗作画。擅长作花鸟画,格调超逸,气氛清雅,尤擅长画梅花。与李鳝齐名,世并称“复堂玉几”。兼通山水画,并擅长临摹历代名画。着《玉几山房吟卷》、《绣铗集》。
98
黄慎 锦水寄情
水墨纸本 镜心 30×34cm×4
黄慎(1687-1772),初名盛,字公懋、躬懋,康熙六十年更名慎,雍正四年改字恭寿,别号瘿瓢山人,简称瘿瓢、瘿瓢子,东海布衣、苍玉洞人、胡涂居士等,福建宁化县人,定居扬州。工诗,善草书,尤擅人物、花鸟、山水,早年工笔人物,受上官周影响,气象雄伟,自创一格,对后世人物画影响很大。山水取法倪、黄,写意花卉神韵生动,得荒率之致。擅长草书,学怀素兼取孙过庭、颜鲁公笔法,自辟蹊径,形成独特风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99
高凤翰 寒林秋叶图
设色纸本 扇面 17×45cm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云阜、石道人等,山东胶州人。雍正五年举孝友端方,曾官安徽歙县知县,泰州巡盐分司。擅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五十五岁时因右臂病废,书法篆刻乃以左手为之。作品拙中得势、苍劲老辣。“扬州八怪”之一。
149
刘度 溪山行旅图
设色绢本 立轴 91×33cm
刘度(明),钱塘(今杭州)人,字叔宪,师从蓝瑛,深得画理,后改学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工界画楼台,所画人物,细入毛发,被誉为“仇十洲后第一人”,作品《看枫图》藏于日本。《仿巨然山水》轴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春山台榭》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细观原画,用笔用墨和建筑的画法已是明人风规。
本幅画落款:丁卯冬仲仿李成画,刘度。北宋画家李成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
此画的布局表现出了宋代画家所喜爱描绘的那种理想化的景致。画面中,雪峰寒树,泉流、楼阁点缀其间,旅人三五成群,左顾右盼沿山径行进,高山飞瀑,岩上老松偃盖。前景巨松挺立,山石皴染如云,用笔活泼快速,不完全拘泥于物象,全幅烘染,表现氤氲之气。然用笔精细,山势叠嶂气象万千!画中的每一景物部以坚实明确的线条勾劝外形,其轮廓鲜明;每一项景物似乎都恰如其分,并无即兴之笔。
由于此轴全数都以宋代的写景技法作为典故,其结果则是一幅具有装饰性本质的绘画。画家不顾一切理则,坚信自己所表现者,乃是可信可游的世界。
175
董诰 杭州二十四景
设色纸本 册页 22.5×15cm×24
董诰(1740-1818),字西京,号蔗林,浙江富阳人,是清中期著名文臣和书画家董邦达之长子。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因其朝廷显臣之子改二甲第一,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入直南书房。历官内阁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乾隆末年和珅擅权,排除异己,董诰忠贞清正,毫不趋附,嘉庆即位后歼除奸宄、革除弊端,诸事辅弼有方。晋太子太保,授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充上书房总师傅。在军机处四十余年,深得重用。
董诰家学渊源,精擅书画,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清蒋宝龄《墨林今话》记载其:“每于盘礴寄情,尺幅寸缣,得者奉为珍璧。”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称其作“闳深渊懋,浑厚精微……实足继往开来。”其所呈画本屡经乾嘉二帝题咏,收录于《石渠宝笈》。乾隆帝有诗云“把笔阿谁楼幌披,诗中画也画中诗,词臣点染传家学,向日西清有所思”,肯定董诰禀承家学,具有董其昌遗风和诗画合一的意境。嘉庆帝也在董诰的画上有大量题跋,有诗云“描摹远胜萧郎法,自有胸中千亩宽”,对其绘画极为推崇。
206
董其昌 书法雪赋册页二十一开
水墨纸本 册页 22×11cm×21
尾跋
崇恩(?-1862),姓爱新觉罗,字仰之,室名香南精舍、吾亦爱吾卢。官江苏巡察史、山东巡抚。后任驻藏大臣、哈密办事大臣。九年再召入京任詹事,内阁学士。工书画,书法苏轼,画山水出入宋元诸名家。收藏旧拓碑帖甚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代书画家,擅山水,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208
何绍基 行书四屏
水墨纸本 立轴 136×42cm×4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于经学、诗文、词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工楷、行、草、隶四体,自成一家,为晚清书法碑学运动领袖之一,影响甚远。
215
曾国藩 行书八言联
水墨蜡笺立轴 302×57cm×2
备注
刘光启题签条。刘光启(1932-2019)河北省冀县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此联书于甲子1864年,五十四岁,书风气定神闲而又沈着自信,似有联中“笔有风雷”之势。
214
李鸿章 朝经、胆大八言联
水墨纸本 立轴 240×48cm×2
李鸿章(1823-1901),派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仪叟、省心。安徽合肥县人。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傅相”“李文忠”。
216
左宗棠 承恩、退潮七言联
水墨绢本 立轴 169×39cm×2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213
乾隆帝 楷书七言联
水墨绢本 立轴 133×31cm×2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作为清代最具文化修养的皇帝,乾隆皇帝一生临摹不辍,是中国历史上作品最多的书法家之一。乾隆书法以行书见长,兼善楷、草诸体,早年受其祖父康熙皇帝影响,研习董其昌书风,后转而推崇元代赵孟頫,形成圆润秀逸、端庄典雅的“乾隆体”。其用笔流畅稳健,结字匀称工整,章法疏朗大气,整体风格雍容华贵,符合帝王气度。
209
李瑞清 隶书五言联
水墨纸本 立轴 146.5×38cm×2
李瑞清(1867-1920),江西南昌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提学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江苏布政使等职。
207
刘春霖 朱汝珍 商衍鎏 张启后 书法四屏
水墨纸本 立轴 147×39cm×4
178
査士标 秋亭山色图
水墨纸本 立轴 47×29cm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懒老、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善书画、工诗文、精鉴赏。工书画,精鉴别。用笔不多,惜墨如金。与弘仁、孙逸、汪之瑞称“新安四大家”。山水师法黄公望、吴镇、倪瓒、董其昌,笔墨疏简,格调秀远。
156
王树毂 捡玩图
设色绢本 镜心 193×99cm
王树毂(1649-1733),字原丰,号无我、鹿公、石屋、石屋居士,又号方外布衣,一作文外布衣,晚号栗园叟、慈竹君、一笑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172
赵修禄 人马图
设色纸本 立轴 74×32cm
赵修禄,明,巢县(今安徽巢县)人,字虚白,擅长画马,仿元代画家赵子昂笔意,精妙入神。
185
魏源 万国北方
设色纸本 镜心 29×50cm 28×74cm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人。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著有《海国图志》一百卷,《圣武记》,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
187
郜琏 湖山远帆
设色绢本 立轴 164×56cm
郜琏(清),字方壶,自号绿天主人,江苏如皋人。仕为台州参军。嗜山水,五岳历其三。山水师董源、黄公望,倪瓒,兼善花草。尝写芭蕉传至日本,海外珍之。善鼓琴。
188
李山 深山访友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36×75cm
李山(清),初名光奎字一桂,号顽石,工山水人物间涉禽鱼草虫无不入妙,晚年兼工隶书。
69
佚名 骏贡图
设色绢本 手卷 30×247cm1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