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禅诗话语体系中表征境界论的第三组话语是“水月相忘”。“水月相忘”话语系列主要有“水月相忘”“无住生心”“能所双泯”“以我转物”“大圆镜智”等。
证悟了眼耳鼻舌身意的空性,即可转识为智,顿悟成佛。而如果着相分别,就会迷失本性,致使随尘境流转:眼见色,执着地分别明暗与美丑,见性随之而昏昧;耳闻声,执着地分别音响善恶,闻性随之而流失;鼻嗅气,执着地分别香臭通塞,嗅性随之而迷昧;舌尝味,执着地分别酸甜苦辣,尝性随之而迷失;身触物,执着地分别痛痒滑软,觉性随之而流转。这都是由于不明本性的妙用,随境流转,转而不能幽,遂昧失本性,沦于苦海。
运用般若空观进行禅悟观照,心随万物生起种种妙用,却丝毫不注入什么东西,随缘起用,无所执着,才是真正的大受用、大自在。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获得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就是大圆镜智的观物方式: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景德传灯录》卷五《本净》)
见闻觉知,原本是障蔽晶莹自性的尘埃,但悟道之人,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作触,都不受束缚,虽然根尘相对,却像鸟儿飞翔在空中般自由,毫无取舍憎爱。这正是应物不藏、无住生心的大圆镜智。“观色空,即眼自在;观声空,耳自在;乃至法虚空,即意自在;能观心空,即内自在;所观境不实,即外自在。无有一法可得,是故得名自在。”
观照自在的禅者,修成大圆镜智,即可“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古尊宿语灯》卷四《义玄》),即可将声色纷纭的红尘,化为澄明静远的生命感受,“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同上卷三《黄檗》),“二六时中,虽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一条线,终日说话不曾动着舌头。”(《圆悟录》卷十一)。表达无分别的大圆镜的禅诗,闪烁着般若慧光,在中国禅林诗苑,形成了美丽的景观。
摘自吴言生《唐宋禅诗的话语体系》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