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呐喊》之后的鲁迅小说

2 已有 22 次阅读   2025-07-06 14:27
《呐喊》之后的鲁迅小说
羊城晚报 2025-07-06 07:00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呐喊》之后,鲁迅创作出版了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编》。关于《彷徨》,鲁迅自己认为“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把不为人所关注表述成《彷徨》带来的结果,似乎在评价上就很有保留。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鲁迅对《彷徨》的看重,从来都与《呐喊》等量齐观,可谓是一碗水端平,二者成手心手背关系。《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选了自己的四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药》收于《呐喊》,另外两篇《肥皂》《离婚》则出自《彷徨》。1933年的《鲁迅自选集》选了10篇小说,《呐喊》和《彷徨》各五篇。
的确,即使说到热情,《彷徨》的诗意依然是那样充沛,而且几乎就是其中多篇小说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如诗,哪怕是讽刺小说如《肥皂》《高老夫子》,也一样流溢出抑制不住的诗性。顾随先生就曾举《高老夫子》为例,认为小说对于“打牌”的描写都仿佛就是“一段诗”:“万籁无声。只有打出来的骨牌拍在紫檀桌面上的声音,在初夜的寂静中清彻地作响。”顾随因此感慨,“我们的作家是痛恨着这四个打牌的人的,但他忘了,竟把他们打牌这事情,写得如此诗化了。”(顾随《鲁迅小说中之诗的描写》)
鲁迅对《故事新编》的评价集中于一个词“油滑”。但这评价仍是一种“片面”,并且当然含着自谦。鲁迅塑造的古人,尤其是《铸剑》里的眉间尺,《理水》里的禹,分明是鲁迅最认可的中国精神的体现者。对照鲁迅说过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物不是立刻会浮现出来么。
这样的诗意,这样的中国精神,正是后期鲁迅小说的重要品质。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