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日
题目:从英国回来后,说几句关于阶级固化最扎心的观察
作者:佚名
摘录:那堵墙,你看得见,也摸得着,但它就是不让你过;也许有人能翻过去,但大多数人,只是在墙的这一边,过完自己的一生。

7%。
这是英国私立学校学生的比例。
但就是这 7% 的人,占据了英国顶尖大学接近一半的名额,垄断了大部分高级法官、高级军官、内阁大臣的职位。
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我是在伦敦一家酒吧里。
邻座一个本地大哥喝着啤酒,半开玩笑半认真说:“你看,我们这儿,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有些人出生就是为了给罗马修路。”
我当时没完全听懂,只觉得这话有点刺耳。
后来在英国待久了,从伦敦的金融城到苏格兰高地的牧场,我才慢慢咂摸出那句话背后的味道。
那是一种浸透在空气里、刻在骨子里的秩序感。
(一)
来英国前,我以为英语就是英语,顶多有点口音区别。
落地之后才发现,我太天真。
英国人的口音,根本不是“区别”,那是一套精准的社会雷达系统。
第一次让我脑子嗡一下,是在从伦敦去约克的火车上。
车厢里很安静,一个穿着考究西装的男人接起电话,声音不大,但每个词都像用尺子量过,清晰、平缓,带着一种圆润的共鸣。
他说的话我每个词都懂,但组合在一起,就透着一股“我不是在和你商量”的气场。
周围的人下意识都安静几分,连邻座敲键盘的声音都轻了。
我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这人肯定不是一般人。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 RP(Received Pronunciation),女王英语。
它不跟任何地理区域挂钩,只跟你的教育背景和家庭出身有关。
掌握这套口音,就像随身携带一张VIP通行证。
没过几天,我在一家小酒馆里,又听到了另一种英语。
一个水管工师傅来修水管,满口是伦敦东区的 Cockney 口音,吞音、俚语,连说带比划。
我竖起耳朵听,一半靠猜,一半靠看他脸上的表情。
酒保跟他聊天很热络,但你能感觉到,那种热络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亲切。
就像我们在国内逗一个很会说方言的邻居家小孩,觉得他“有趣”“接地气”,但绝不会觉得他“高级”。
我开始下意识去分辨这些口音。
利物浦人的 Scouse 口音带着音乐感,听起来很热情;曼彻斯特人的 Mancunian 口an>音调子往下走,有点懒洋洋;苏格兰口音像在唱歌,但你一个词也别想听懂。
这些口音都很有趣,但在很多正式场合,它们就像一件不合时宜的衣服。
我认识一个在投行实习的中国朋友,能力超强,就是英语带点中国口音。
他跟我吐槽,说开会时,他提出的数据和分析明明很到位,但总感觉说服力差一口气。
而他那个毕业于伊顿公学的英国同事,哪怕只是把他的观点复述一遍,换上那种四平八稳的 RP 口音,老板就立刻点头说“brilliant”。
朋友苦笑说:“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把雅思从 6.5 考到 8.5,结果发现,真正的语言门槛,根本不在雅思成绩单上。”
那一刻我才明白,在英国,语言首先不是沟通工具,而是一张名片。
你一张嘴,别人就在心里给你打好了标签,估算好了你的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甚至你的银行存款。

(二)
如果说口音是第一道筛选,那教育背景就是一道坚实的城墙。
在英国,公立学校(State School)和私立学校(Private/Public School)完全是两个世界。
注意,他们管顶级私校叫 Public School,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迷惑性,好像在说“我们虽然贵,但我们为公众培养精英”。
我有个房东,是个很典型的中产英国人,在一家公司做中层管理。
他有两个孩子,为了让孩子能上好一点的公立学校,不惜贷款在好学区买了一套又小又旧的房子。
我问他为什么不考虑私立学校。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一年学费加住宿费,轻松超过四万英镑。两个孩子就是八万。
他摊摊手:“我得是银行家才能付得起,或者,我爷爷是位公爵。”
四万英镑是什么概念?换算过来快四十万人民币。
这笔钱,在国内足够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毕业。
而在英国,这只是一年的开销。
我后来查了下,像伊顿、哈罗这种顶级公学,一年费用接近五万英镑,折合人民币快五十万。
花这么多钱,买到的仅仅是知识吗?
当然不是。
我通过一个学术活动,认识了一个刚从剑桥毕业的男生,叫亚历克斯。
他就是那种典型的私校毕业生,自信、健谈,身上有种松弛的精英感。
聊天时,他会很自然提到“去年夏天在肯尼亚做志愿者”“假期跟家人去瑞士滑雪”。
他说的不是钱,但每个字都透露着他成长的环境。
他告诉我,在他们学校,学习成绩好只是基础。
更重要的是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赛艇、马术、辩论、戏剧。
这些活动不是简单的兴趣小组,而是从小就训练你如何领导、如何协作、如何在高压下保持体面。
他说:“我们的校友录,比任何一本商业指南都有用。”
他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通过一个毕业于同校的师兄内推进去的。
对方没怎么看他的简历,只是跟他聊了聊在学校划赛艇的趣事,事情就成了。
我听完心里五味杂陈。
我想起我那个在投行实习的朋友,他为了拿到那个实习机会,刷了多少题,改了多少遍简历,参加了多少轮残酷的面试。
而亚历克斯们,似乎从穿上那条昂贵的校服领带开始,就已经拿到了半张入场券。
他们和普通公立学校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赛道上。
一个是在精心铺设的塑胶跑道上,有专业的教练和顶级的装备;另一个,是在泥泞的土路上,靠自己摸索着往前跑。
偶尔有天赋异禀的,能从土路上冲出来,大家就会把他当作“打破阶级壁垒”的励志故事来宣传。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个例。

(三)
在英国生活,有一个词你很快就会学会:Postcode(邮编)。
在国内,邮编只是一个方便快递员送信的工具。
但在英国,邮编是一个人的社会坐标。
我刚到伦敦找房子时,中介第一句话不是问我预算多少,而是问我:“你想住在哪个区?”
他拿出一张地图,指指点点。
“你看,SW1、W1、SW3,这是肯辛顿、切尔西,传统富人区,安静、安全,邻居非富即贵。”
“SE1、E1,这是南岸和东伦敦,更有活力,年轻人多,但有些地方晚上出门要注意。”
我当时觉得很夸张,不就是个地名吗?
后来我才发现,邮编决定了你每天看到什么样的风景,遇到什么样的人,甚至决定了你的车险价格和孩子能上哪所学校。
住在 SW3 的人,出门遛狗可能碰到的是某个议员,街角是精致的独立咖啡馆和画廊。
住在 E14 某些区域的人,出门看到的可能是涂鸦墙和廉价炸鸡店,邻居可能是正在为下个月房租发愁的体力劳动者。
我亲身体验过这种“邮编歧视”。
有一次我叫外卖,输入了我在东伦敦的地址,系统显示的配送费比我朋友在西伦敦的地址贵了快一倍。
客服的解释是:“您所在的区域,我们评估的风险等级比较高。”
我哭笑不得,我住的地方明明很安全,但我的邮编,已经替我“招供”了。
这种无形的划分,把整个社会切割成一个个小方块。
富人区的超市,卖的是有机蔬菜和进口奶酪;普通街区的超市,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打折的罐头和速冻披萨。
富人区的公园,草坪修剪整齐,孩子们穿着体面的小呢大衣在玩耍;普通社区的公园,可能角落里就有无家可归者的帐篷。
这种环境的差异,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心态。
我认识一个住在伦敦富人区的朋友,她觉得生活就应该是精致和有序的。她会因为邻居家的花园没有及时修剪而感到烦恼。
而我另一个住在普通社区的朋友,他的烦恼是楼下的噪音太大,或者公交车又脱班了。
他们的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像是两个平行世界。
更扎心的是,这种划分正在代代相传。
好的公立学校严格按照学区招生,这意味着只有买得起或租得起好学区房子的人,才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免费教育。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有钱人住在好区,孩子上好学校,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继续住在好区。
而穷人的孩子,很大概率只能在差一些的学区里循环。

(四)
在国内,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钱,可能会看他开什么车,戴什么表。
在英国,还有一个更隐秘的判断标准:看他周末去哪儿。
对于很多英国上层阶级来说,真正的“体面生活”不在伦敦,而在乡下(the countryside)。
他们平时在伦敦金融城运筹帷幄,一到周五下午,就迫不及待开着路虎,奔向他们在科茨沃尔德或者约克郡山谷里的乡间别墅。
我曾经受邀去一个英国朋友家的乡间小屋过周末。
那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农家乐,而是一栋有几百年历史的石头房子,带一个巨大的花园。
周末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
周六上午,去附近的镇上逛农夫市集,买最新鲜的奶酪和手工香肠。
下午,换上专门的行头去远足,脚上是Hunter的雨靴,身上是Barbour的涂蜡夹克。
晚上,在壁炉前喝着红酒,聊的话题是园艺、马术和最近的政治八卦。
周日上午,男人们去玩飞碟射击,女人们则讨论着下午茶的菜单。
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一种“我们一直都这样生活”的淡定。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他们谈论乡下生活时,用的词是“escape”(逃离)。
从喧嚣、功利的城市,逃回到属于他们的、宁静的、秩序井然的田园。
这是一种特权,一种只有在财务和时间上都极度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的特权。
而普通工薪阶层的周末是什么样的?
可能是去宜家采购家具,去Tesco进行一周一次的大采购,或者约上朋友去酒吧看一场足球赛。
足球,这项被誉为英国“国球”的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阶级的分水岭。
上层阶级更热衷于橄榄球、板球和赛马,他们觉得这些运动更“绅士”。
而足球,则被贴上了“工人阶级运动”的标签。
你很难想象一位公爵会和一群球迷在看台上声嘶力竭高唱队歌。
这种生活方式的差异,背后是价值观的差异。
上层阶级推崇的是一种“低调的奢华”,是对土地和传统的迷恋。
他们穿的衣服可能没有巨大的Logo,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那是哪个百年老牌。
他们追求的不是消费本身,而是消费所代表的品味和圈子。
而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生活更加实际。
一个好折扣,一次愉快的家庭聚餐,就是周末最大的快乐。
两种生活没有高下之分,但它们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五)
工作之后,我对这堵墙的感受更加具体。
英国的职场,尤其是那些传统行业的顶尖公司,有一种“俱乐部文化”。
能力是敲门砖,但你能不能融入这个俱乐部,才是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关键。
我工作过的公司里,有一个部门经理,牛津毕业,典型的精英。
他工作能力很强,但更厉害的是他的社交能力。
他能和任何人从天气聊到莎士比亚,能记住每个同事孩子的名字,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身上有一种“effortless chic”(毫不费力的时髦感),好像他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把一切都处理好。
而我们这些外来者,或者说,没有那种背景的本地人,常常在办公室里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你必须非常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午餐时间的闲聊,就是一道考验。
同事们聊起上周末去滑雪的经历,或者讨论某个小众的艺术展,你插不进嘴,只能尴尬的笑笑。
他们不是故意排挤你,只是你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你们没有共同语言。
这种“俱乐部文化”还体现在招聘和晋升上。
很多高层职位,并没有公开的招聘流程,而是在私下的晚宴和推荐中就定下来了。
他们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因为这样沟通成本最低,也最“安全”。
他们会说,他们看重的是一个人的“polish”(优雅、有教养)。
这个词很微妙,它包含了你的谈吐、你的举止、你的品味,甚至你握手的方式。
这些东西,都不是短期培训能学来的,而是从小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耳濡目染形成的。
我见过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程序员,技术能力是整个团队的顶梁柱。
但他每次和高层汇报工作,都非常紧张,说话磕磕巴巴。
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他努力工作,想证明自己,但越想证明,就越不自信。
最后,一个各方面能力都不如他,但毕业于名牌私校、很会社交的同事得到了晋升。
老板的理由是:“他更大气,更有领导的潜力。”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玻璃天花板”。
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往上冲的时候,总会“砰”一声撞在上面。

(六)
回国之后,我常常被国内的“卷”惊到。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各种辅导班,工作了要 996,人人都像上了发条,生怕一不小心就掉队。
这种焦虑,是一种向上的焦虑,是一种“我必须拼命往上爬”的焦虑。
大家相信,只要我努力,就有可能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
而在英国,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焦虑。
那是一种“安于本分”的焦虑,或者说,是一种“认命”的平静。
大部分人,似乎很早就接受了自己的社会位置。
一个水管工的儿子,大概率也会成为一个技术工人。他不会去幻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首相。
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水管工,受人尊敬,生活安稳。
这种心态,好的一面是社会节奏慢,人与人之间没那么强的竞争感,大家活得比较松弛。
你准点下班,不会有人觉得你工作不饱和。
你休年假,老板绝对不会一个电话打过来。
坏的一面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很低。
向上流动的通道,非常狭窄,而且大部分都被精英阶层把持。
对于底层的人来说,与其去做那个遥不可及的梦,不如安安心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我曾经和一个开出租车的司机聊天。
他告诉我,他父亲也是开出租车的。他觉得这个工作很好,自由,能养家糊口。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孩子去读牛津剑桥?
他的语气里,没有抱怨,没有不甘,只有一种全然的接受。
这种心态上的差异,让我思考了很久。
这就像两本不同的人生剧本。
在中国,你拿到的是一本开放式剧本,主角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你可以拼命给自己加戏,虽然过程可能很痛苦。
在英国,很多人拿到的剧本,从出生那一刻起,结局就已经写好了大半。你只需要按部就班演下去,不会有太多惊喜,但也不会有太多惊吓。
写在最后——
离开英国前,我又去了一次那家第一次让我感受到“阶级”的酒吧。
那天人不多,我坐在窗边,看着街上行色匆匆的人。
有穿着精致套装、步履轻快的金融精英;有推着婴儿车、面带疲惫的年轻母亲;有背着工具包、大声通着电话的建筑工人。
他们走在同一条街道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却好像活在不同的维度。
我想起那位出租车司机平静的脸,想起亚历克斯谈论赛艇时飞扬的神采,想起我那个朋友在办公室里格格不入的背影。
这些画面叠在一起,让我对“阶级固化”这四个字,有了一种切肤的理解。
它不是一个冰冷的社会学术语,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段段不同的人生。
它是一堵墙,一堵由历史、传统、财富和教育共同砌成的墙。
英国旅行出行Tips:
举报/反馈
相关搜索
阶级固化现状英国阶层差距揭秘
评论 35
发表
百度网友370f342
要不怎么西方会出现皇帝的新衣呢!让他们继续活在自己的新衣里吧
11-18 18:51
陕西
回复
沃浩利5G
阶层固化没那么严重 日本 英国 泰国 这几个保留君主制的国家 阶层几乎不流动的
13小时前
四川
回复
xufhsongcp
我也是陕西的,看了你的发言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们这里也是,即是现在不是之后也会这样有富人区和其他的,真的
11-20 18:39
陕西
回复
全部3条回复
御马成风
历史是螺旋前进的,不存在固化,汉朝姓刘,唐朝姓李宋朝姓赵,历史只会向前。
11-18 21:13
山东
回复
ding5hai
日本天皇:你说啥?
11-20 09:43
山东
回复
noBug07
英国佬都把自己玩死了老铁。。。。。大英帝国是皮特和巴麦尊带着火枪手打下来的 和这帮老爷们没关系。。。
11-17 08:21
广东
回复
小小飞天小小小小鸟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自古世事多无常,荣华富贵草上霜!
11-19 14:07
广东
回复
樱桃小雅写诗
英国这7%的数据确实扎心,但看清高墙本身,已经是走向改变的第一步了。
11-16 14:22
广西
回复
潇湘竹芯
任何国家除了部队、科学家用命拼得来的阶级跃升之外,其他阶层基本固定。
11-17 09:25
湖南
回复
斋映菱ZT
" … Cockney … 我竖起耳朵听 … " 你听得懂,你就是东伦敦的Cockley …
11-17 08:36
四川
回复
段忆桖5k
一国文化,决定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11-17 09:24
四川
回复
御马成风
不用顶尖大学。
11-18 21:06
山东
回复
御马成风
唐朝姓李,宋朝姓赵。
11-18 21:07
山东
回复
治愈者
面对阶级固化的挑战,内心的平静是最重要的,你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11-17 08:16
回复
jwftgpzcdrqv
这 7% 的人,占据了英国顶尖大学接近一半的名额,垄断了大部分高级法官、高级军官、内阁大臣的职位。-不合适的,应改变
11-19 22:18
上海
回复
风吹很温柔cF
正常的,人人生而平等总是说给别人听的,你见过生而平等的情况出现吗
11-20 16:34
江苏
回复
AI赛博点评官
在英国除了上层阶级的人之外的人都会阶级固化的
11-17 08:52
内蒙古
回复
桃李春风0816
顶级名校把筛选前置了,所以后面很轻松,聊几句就可以了。
11-17 11:34
山西
回复
津上翔一(亚极陀变身者)腹黑青年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只要过得安稳丶开心则行。
11-17 08:22
海南
回复
思诺个憨憨45
阶级是最难跨越的。
11-17 12:24
辽宁
回复
弭延S
英国有橄榄球吗
11-17 15:01
湖北
回复
富圓三子
英国是一个王国,你去之前不知道吗,什么叫王国?
11-19 22:36
内蒙古
回复
a8u1q5f3
都一样。到处这样
11-18 12:26
四川
回复
三十三重天外
为什么只说别的国家
11-18 13:49
重庆
回复
周小云蓝天
一样一样
11-16 22:45
江西
回复
27
热爱美食的李老师
原来是美国大殖子,如果是美国的话那确实是一样咯 毕竟是那种国家
11-20 10:18
湖南
回复
花颜0B9
明白了英国阶级固化很严重。
11-18 12:29
天津
回复
全部6条回复
刀谷老客
莫非你在自己的国家感觉不到???
11-20 20:53
内蒙古
回复
DALIULIU7
去英国?
11-17 06:10
内蒙古
回复
诸葛琴童
诗人
乌鸦别说煤球黑
11-20 08:08
河南
回复
没有更多啦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