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韩非子的"儒家八派"说》

2 已有 4 次阅读   2025-11-22 19:08
《韩非子的"儒家八派"说》
情诗宝典 2025-11-21 16:27
作者:刘东亮
引言:百家争鸣中的儒学分流
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在《显学》篇中留下一段经典论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段记载虽旨在批评儒家内部分歧,却意外成为研究孔子之后儒学发展的关键史料。
这八大学派跨越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年时空,从不同维度阐释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它们或坚守德性修养,或专研心性哲学,或强调勇武气节,或注重礼法制度,共同塑造了早期儒学的多元面貌。通过梳理这八派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命运,我们可以窥见先秦儒学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脉络。
一、子张之儒:弘毅进取的实践者
颛孙师(字子张)创立的学派在儒家内部独树一帜。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属孔门年轻一代,其"辟庄"的性格特质使其学派带有鲜明的进取色彩。
在思想建构上,子张提出"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命题,将勇毅精神置于君子修养的核心位置。这一主张比孔子的"见危授命"更具行动力,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主体意识觉醒。在人际交往方面,他倡导"尊贤而容众"的包容态度,既坚持道德高标准,又展现社会包容性。
然而,子张之儒的激进作风也引来诸多批评。荀子斥其为"贱儒",指责其后学"弟陀其冠,神禫其辞",仅得礼仪形式而失其精神实质。这种批评从侧面反映了子张学派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化,但也反衬出该派特有的精神气质。
二、子思之儒:心性哲学的开拓者
孔伋(字子思)作为孔子之孙,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居于枢纽地位。他所开创的心性哲学路线,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方向。
《中庸》构建的"天命之谓性"体系,将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哲学高度。这一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率性之谓道"的命题为道德实践确立了内在依据;其次,"诚者天之道"的论述使诚明哲学成为贯通天人的桥梁;最后,"致中和"的修养方法论将情感调控与宇宙秩序相联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子思学派与"五行"学说的关系。据现代学者研究,帛书《五行》篇提出的"仁、义、礼、智、圣"五德体系,很可能源于子思一派的创造。这一思想通过孟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最终融入儒家心性论的主流传统。
三、颜氏之儒:德行修养的典范
以颜回为代表的颜氏之儒,展现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内在修养的维度。虽然颜回英年早逝,但其人格魅力足以吸引众多追随者,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形象,成为儒家安贫乐道精神的永恒象征。这种"孔颜乐处"的境界,源于对道的深刻体悟,而非物质条件的改善。在修养方法上,"不迁怒,不贰过"的内省功夫,体现着严格的自律精神和情绪管理智慧。
《庄子》中多次出现颜回通过"心斋"、"坐忘"达至与道合一境界的记载,虽系哲学寓言,却可能反映了颜氏之儒在后世发展中的某种转向。这种注重内心直觉的修养路径,与儒家主流既相区别又相补充,丰富了传统儒学的精神内涵。
四、孟氏之儒:仁政理想的捍卫者
孟子在战国中期的思想界竖起了一面鲜明的儒家旗帜。面对"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思想挑战,他自觉继承孔子、子思的思想脉络,将儒学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
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石是性善论。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著名比喻,他论证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人皆有之的善端。这一理论不仅为道德可能性提供了人性论依据,也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平等观念开辟了道路。
在政治哲学领域,孟子发展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从"制民之产"的经济主张到"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从"以德服人"的王道思想到"诛一夫"的革命理论,这些创见共同构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精华。尽管孟子学说在秦汉时期一度沉寂,但经过唐宋学者的发掘弘扬,最终成为儒家道统的核心内容。
五、漆雕氏之儒:勇德气节的践行者
漆雕开创立的学派以其刚毅勇武的特质在儒家内部独树一帜。这个学派在历史上虽然记载不多,但其思想特色却相当鲜明。
在人性论上,漆雕氏之儒主张"性有善有恶",这一观点填补了孔子"性相近"说到孟荀性善性恶论之间的理论空白。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既避免了过于乐观的理想主义,也防止了陷入悲观的否定主义,体现出务实的思想品格。
更重要的是该派对"勇德"的独特诠释。韩非子记载其"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的气概,展现了一种基于道义的"义理之勇"。这种勇德既不同于匹夫之勇,也区别于无原则的妥协,而是道德勇气与理性判断的完美结合。
六、仲良氏之儒:失落在历史迷雾中的学派
在儒家八派中,仲良氏之儒是最为神秘的学派。史料记载的匮乏使得我们难以窥见其真实面貌,只能通过零星线索进行合理推测。
学界一般认为仲良氏即《礼记》中提到的仲梁子。从《檀弓》篇记载的"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言论来看,该派可能对丧葬礼仪有专门研究。郑玄注称其为"鲁人",暗示其可能传承了曾子一派的礼学传统。
近代学者郭沫若提出一个有趣推测,认为仲良氏可能指向《孟子》中提到的陈良一派。这个南方儒家学派最初"悦周公、仲尼之道",后来却与农家思想发生交融。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仲良氏之儒的湮没可能反映了儒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地方化变异。
七、孙氏之儒:礼法结合的改革者
荀子(孙卿)创立的学派代表着先秦儒学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与孟子强调心性内在路径不同,荀子更注重外在礼法制度的建构,展现出儒学的另一种可能。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着名论断,确立了荀子思想的基本出发点。这里的"伪"指后天的人为努力,强调通过礼义教化和法度约束来改造自然本性。这一理论虽然在后世引起诸多争议,但却为儒家的教化思想提供了独特的论证。
在"隆礼重法"的基本取向下,荀子发展出系统的礼学思想。他不仅论述了礼作为"道德之极"、"治辨之极"的核心地位,还深入探讨了礼的起源、功能和实践方法。这种将道德理想与制度设计相结合的思想特色,使荀学在汉代以后的实际政治运作中发挥了深远影响。
八、乐正氏之儒:孝道传统的传承者
乐正氏之儒的代表人物可能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这个学派以传承和发扬孝道思想为特色,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礼记·祭义》记载的乐正子春"伤足忧色"故事,生动体现了该派独特的孝道观。因伤足而"数月不出",自觉有愧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要求,这种将孝道精神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严谨态度,反映了儒家伦理的高度自觉性。
作为曾子孝道思想的嫡传,乐正氏之儒可能对《孝经》的形成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该派将孝从基本的奉养义务提升到精神修养的层面,强调孝道与个人德性完善的内在关联。这种思想通过后世学者的继承发展,最终融入儒家伦理的主流传统。
结语:多元统一的儒学传统
韩非子记载的儒家八派,展现了早期儒学丰富多元的思想景观。从子张的弘毅进取到颜回的安贫乐道,从孟子的仁政理想再到荀子的礼法务实,这些学派在相互争鸣中共同推动着儒学思想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各学派之间的思想交锋从未停止。荀子对子张等人的批评,孟子对"异端"的排斥,都反映出早期儒学内部的活跃思想氛围。这种"和而不同"的学术生态,正是儒学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历史地看,这八派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些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学主流,有些则逐渐湮没无闻。但它们的探索和尝试,共同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宝库,为后世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理解这八派的兴衰消长,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先秦儒学的真实面貌,也能为思考儒学的当代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2025.10.25作于春江书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