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北宋理学家、诗人程颢的《秋月》。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北宋理学奠基者之一,与程颐并称“二程”。其诗作常融哲理于自然意象,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此诗通过秋夜月景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向往。

“隔断红尘三十里”:
“隔断”:以空间阻隔喻指精神上的疏离,强调与世俗的彻底切割。
“红尘”:代指纷扰的世俗生活,尤指功名利禄的追逐与人际的复杂纠葛。
“三十里”:非实指距离,而是虚写,以“三十”这一整数强化“彻底远离”的意象,暗含“三教九流皆抛却”的决绝。
全句意为:将世俗的纷扰阻隔在三十里之外,象征诗人对喧嚣尘世的彻底摒弃。

“白云红叶两悠悠”:
“白云”:象征自由飘逸、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亦暗含道家“云无心以出岫”的超然。
“红叶”:既指秋日山间红叶,又隐喻时光流逝中的自然之美,暗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生机。
“两悠悠”:形容白云与红叶各自悠然自得的状态,互不干扰又和谐共存,传递出物我两忘的意境。
全句意为:白云与红叶各自悠然飘荡,共同构成一幅超脱尘世的自在图景。



程颢创作此诗时,正值北宋党争加剧、士人心态浮躁之际。作为理学家,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却在现实中目睹官场倾轧、名利追逐,内心对世俗的厌倦日益加深。诗中“隔断红尘三十里”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想象,更是对精神净土的追寻——他渴望如白云般自由,如红叶般静美,远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浮。

“白云红叶两悠悠”一句,暗藏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白云象征道家“无为”的境界,红叶暗合儒家“顺应天时”的理念,二者在诗中融合,体现程颢“理一分殊”的哲学观——万物虽形态各异,却共享同一本质。这种将理学思想融入山水诗的写法,正是其诗作的独特之处。

诗的下阕“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以秋夜月景烘托氛围:月光洒在溪流与山峦,水天相接处一片澄明,暗喻诗人内心的纯净。末句“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则将视野拉远,以白云红叶的悠然反衬尘世的喧嚣,最终完成从“月景”到“心境”的升华。

《秋月》是程颢“以理入诗”的典范。首句“隔断红尘三十里”以空间阻隔喻指精神超脱,次句“白云红叶两悠悠”以自然意象传递物我两忘之境,后以秋夜月景与溪流山色深化主题。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空灵,将理学思想与山水审美融为一体,既是对世俗纷扰的否定,亦是对“孔颜乐处”精神境界的追寻。程颢通过此诗,构建了一个“心远地自偏”的理想世界,让后世读者在白云红叶的悠然中,触摸到中国文人“隐于朝”与“隐于市”之外的第三种可能——隐于自然,隐于本心。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