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该拆除的是对艺术的偏见

已有 7 次阅读   4小时前
该拆除的是对艺术的偏见
文汇报 2025-10-21 23:59
网络的发达,带来信息的爆炸,但这些信息也无时无刻不涌动着暗流和陷阱,不知何时就会有一不小心被“中伤”者。近来“中枪”的是云南丽江由艺术家乔小刀打造的荒野之国主题公园。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短视频称,这个公园里“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造型诡异,让人产生不适。这样的言论一下子引起广大网友热议。笔者前不久也刷到过这个视频。乍一看,这几件确实有点阴郁:“三面女孩”低角度拍摄的视角,周围杂乱的草和枯涩的芦苇,在没有参照物的对比下,显得无比巨大,荒凉的氛围感拉满;“面具人脸”妆容浓艳,却是完全的冷色调,甚至背景让人看了觉得瑟瑟发抖。
作为景区,怎么会这么哗众取宠?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又点开其他相关视频,也浏览了视频下面的一些评论。平心而论,“人体蜈蚣”第一眼确实不免让人一颤,但其它几个引发争议的作品,实则在视频中被恶意添加了滤镜,或者有意识截取了一部分,还特意裁掉参照物,让这些雕塑看起来巨大又荒芜,将诡异恐怖的感觉刻意放大。再优美的风景,在阴郁的色彩下也会让人觉得不适,再貌美如花的人,在黑暗中一束底光的照射下也会给人带来恐怖之感。此前不也发生过国外某电视台用滤镜恶意丑化展现我们国家的城市吗?在笔者看来,惊悚视频的发布者多少有点故意带节奏之嫌。
无独有偶,最近有网友发出上海某“惊悚展”的视频,直言视频里那些昏暗的灯光,加上像肠子一般扭曲的人形长腿,是“为了惊悚而惊悚”。在笔者看来,这位办展艺术家与荒野之国主题公园相类似,其作品都被视频的发布者断章取义了。
视频发布者这么做无非出于两种原因:一则是为博人眼球,故意为之;二则是视频主个人确实不喜欢这些雕塑,为了让人赞同,掐头去尾,添油加醋。撇开网络平台发布乱相不谈,无论哪种原因,都说明当下网络上的人们对艺术存在不少偏见。
偏见之一,是他们固执地认为某些当代艺术就是以阴郁诡异来哗众取宠。因此,他们在刷到这些视频后,听风就是雨,即便自己没有实地看过,并没有发言权,依旧不妨碍其在评论里大肆批评,却从未想要印证一下视频主的评判是否属实。
偏见之二,是他们常常脱离语境或艺术家的创作想法来看作品。许多公共艺术作品,会与环境相匹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华尔街铜牛。这件雕塑因为在举世闻名的金融街上,而产生了象征性和符号学意义。再比如青年艺术家罗盛天在随处可见的街头发起的“花花补丁计划”,用毛毡和轻黏土在城市中制作出一朵朵可爱的小花,为城市的缺口和破洞带来温暖。但如果脱离背景和环境,这些小花不过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的小手工艺制品。再说前文提到的被网友标签为“故作惊悚”的上海某展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其实是:一双鞋加一条腿代表着一个人,组成一片“人的森林”。每双鞋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从生到死,有欢乐有悲痛。走进这里,就像阅读一本本不同的人生之书,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偏见之三,是他们从来只认为艺术就应该是阳春白雪,不能容忍下里巴人或小众美学。实际上,网上也有不少人为“荒野之国”鸣不平,认为这是个充满理想、怪诞与自由的乌托邦。乔小刀利用废旧轮胎、电扇叶子、铁皮桶等废旧材料,打造出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与梦幻童话风相结合的设计风格。这不禁让笔者想到“废墟美学”,虽然在“废墟”中,我们目之所及只有衰败颓废,但它也暗喻了重生。这些废铜烂铁变身雕塑,也让我们看到这一片狼藉的世界里,还有人愿意为你缝缝补补。达明·赫斯特那些泡在福尔马林中的动物尸体,经常被污名化,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有着诸如“生与死”“人与自然”等多角度的解读。
退一步讲,即便有人认为“荒野之国”之类的艺术真的太过另类,完全可以善意地建议主办方在展出时用“前方展品可能会引起不适”这类标示提醒,放置在醒目位置,就像一些电影在海报上注明18岁以下“谨慎观看”或“不宜观看”一样,观众则可选择看与不看,可以评论,可以争鸣,大不了意见不同,不相与谋,而不是挑动网络舆论对其进行扼杀。
如果我们只容得下一种审美,那么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审美单一、狭隘、简单,会产生另一种意义上的固步自封。并且如果一切皆美,那又何处是美?多元化艺术创作被消灭,尚在萌芽阶段的创意和想法被扼杀,小众审美不被容忍,牺牲艺术的原生魅力,破坏艺术生态的多样性,乃至损害艺术的发展。
迫于压力,荒野之国“主动”拆除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终止了这场口诛笔伐。但如果公众的偏见不拆除,这样的“口诛笔伐”依然会继续。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