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沧州发布)
转自:沧州发布
在古老的大运河畔,沧州文旅的火热浪潮正悄然改写着许多人的生活剧本。
从非遗传承到乡村振兴,从创业就业到休闲娱乐,文旅产业已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经济与文化的桥梁,不仅激活了城市的文化基因、点燃了城市发展的活力,更让发展成果触达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南川老街成为旅游“打卡地”。
演出更多 表现更好
沧州、石家庄、北京、济南……从9月中旬到现在,刚红亮一天也没闲着,演出一场连着一场。
刚红亮是沧州市杂技团的一名杂技演员,曾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十三届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铜象奖等诸多奖项。前不久,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由他参演的杂技节目《祥狮跃九州》获得了金狮奖。“这是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一次‘回家’举办,也是我第一次获得金狮奖。对我来说,这份荣誉太有意义了!”刚红亮说。

刚红亮参演的杂技节目《龙跃神州—中幡》。
《祥狮跃九州》的演员团队一共有40多人,其中不少演员还是孩子。“他们虽然年纪小,有的还是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但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依旧展现出了最好的状态,比我第一次登台时的表现强多了。”刚红亮笑着说。

在刚红亮心里,演员们之所以有这么好的表现,与沧州文旅市场的持续火热有直接关系。“这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沧州,我们在沧州各大景区进行了许多场表演。这些表演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了沧州杂技的魅力,也提升了我们的演出水平和在演出过程中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刚红亮说。
2023年,由刚红亮参演的杂技节目《龙跃神州—中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彼时,他还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杂技专业的一名大学生。“那年,演出一结束,我就收到了亲友们发来的祝贺信息。”刚红亮说。
《龙跃神州—中幡》这个节目火了,刚红亮也跟着忙了起来。那一年,春节假期还没结束,他就和团队去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我们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待了2年。那段时间,我们一边上网课,一边演出,每天至少演一场,积累了大量演出经验。”刚红亮说,除了吴桥杂技大世界之外,他们还多次到园博园、南川老街等景区演出。
和在剧场演出不同,在景区演出更具挑战性,也更有利于杂技演员提高水平。在景区,演出地点一般是在户外,难免会遇到刮风下雨、地面湿滑等情况。得益于丰富的演出经验,每当遇到突发状况,刚红亮和团队成员总能及时作出应对。
有一次,刚红亮去景区演出。当时正值节假日,不少外地游客在得知有杂技表演的消息后,很早就在演出场地等候。但不凑巧的是,就在刚红亮登台前,下起了小雨。“那个节目我们之前在景区表演过很多次了,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做足了准备,演员对一下眼神,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刚红亮回忆说,虽然那天场地非常湿滑,但丰富的舞台经验让他们得以顺利完成演出。
“沧州文旅火了,我们的演出机会也跟着多了起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涨了舞台经验、提高了节目质量,比赛成绩当然更好了!”刚红亮笑着说。
文旅赋能 非遗“出圈”
最近半个多月,38岁的李雪忙到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河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河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从9月底到10月中旬这段时间,她每天都忙得站不住脚——参加第十二届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到各地景区进行非遗展演,给学员们义务授课……虽然忙,但她却很开心。
近年来,随着沧州文旅市场的发展,一大批“非遗+文旅”项目在景区落地生根,这不仅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让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新动力。“演出场次多了,喜欢听西河大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的观众甚至一路追着我们看演出——我们去哪儿演,他们就去哪儿看。”李雪说。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游客的需求,李雪在挖掘西河大鼓传统曲目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推出新作品。
前段时间,在南川老街,李雪完成了新作品《三楼鼎足竞风流》的首次公开演出。“这个作品就是专门为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创作的。作品在南川老街完成首演,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时,李雪更看重的是,景区里的观众更加多元,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和景区自带的流量也更有利于非遗传承。
李雪出生在西河大鼓世家,她的姥爷张金贵是西河大鼓朱派传人。“姥爷年轻时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在说书场里度过的。那时,只要有西河大鼓演出的地方,就一定是热热闹闹的。”李雪曾听母亲讲过,西河大鼓最受欢迎的时候,仅河间就有300多名西河大鼓演员活跃在城乡舞台。
而这样的热度并没能一直持续下去。
“大概在三四十年前,随着演出市场的萎缩,演员们纷纷转投其他行业,西河大鼓也因此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直到后来,国家持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再加上一众演员的不懈努力,西河大鼓才重新焕发了生机。”李雪说。
9月30日,为期8天的第十二届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在河间市瀛海公园拉开帷幕。为了方便更多市民、游客观看表演,此届书会所有演出均在户外进行。除了西河大鼓之外,剪纸、刻瓷、糖画等非遗项目的亮相,更是将书会变成了可听、可看、可体验的“传统文化大餐”。“国庆假期期间下了好几天雨,我们都觉得人们不会来看表演了。但没想到的是,下雨那几天,人们打着雨伞早早地就来了,观众数量一点儿不比平时少。”李雪说,“每次演出时,观众都非常热情,演出结束了还舍不得离开。有一次,一位观众甚至追到了后台,跟我说他年轻时听我姥爷唱西河大鼓的故事。”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非遗+文旅”项目的落地,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度、欢迎程度和情感共鸣也在不断增强。而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跟着李雪学唱西河大鼓的学员越来越多了。“每逢星期四,我都去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义务教学。此外,我和母亲还开设了暑期培训班,并常年在河间市非遗传习所和两个西河大鼓传习点免费教学,学员一年比一年多。”李雪说。
乡村美了 村民富了
“人和镇村紧邻京杭大运河,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就是商贾云集的地方,更孕育出了沧州特色美食火锅鸡……这几年,我们村不仅景色美了,还把火锅鸡做成了‘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让我们这些拿惯了锄头的‘农把式’也吃上了‘旅游饭’。”近日,在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80多岁的村民刘子江化身导游,为众多外地游客义务讲解村庄历史和现状。
秋意渐浓,人和镇村别有一番韵味。从河堤望去,道路两旁的树木依旧葱茏,微微泛黄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坑塘里小鸭嬉戏,枝头上鸟儿欢鸣。向村里走,街道干净整洁,小院错落有致,介绍村庄历史和展现德孝文化的文化墙与蓝天白云相呼应,“马厂誓师策源地”“北洋陆军第八师司令部遗址”等石碑诉说着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到了饭点儿,顺着火锅鸡的香味,便来到了村里的水上火锅城。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到麻辣咸鲜的火锅鸡,还能欣赏当地人自己编排演出的节目。
如今的人和镇村,已然成为众多游客心目中的“打卡地”。可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模样——房前屋后杂草丛生,道路坑洼不平,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经商,留守老人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冷清。
从2019年开始,人和镇村通过清理垃圾、平整道路、拆除违建、修建游园等一系列措施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好了还远远不够。
火锅鸡是人和镇村的“金字招牌”。在这里,火锅鸡制作技艺传承了100多年,全村117户人家中有46户在外经营火锅鸡生意。为了助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收入,2023年,人和镇村成立村集体企业——青县人和镇村青农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青农人和”火锅鸡品牌,并在村里建起了水上火锅城。
青县人和镇村青农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制经营模式,村集体占股53%,村民持有剩余股份。“公司员工基本都是本村村民,他们不仅按月领工资,到年底还有分红。2024年,水上火锅城纯利润达到43万元,除去村集体的22万多元分红外,村民每股能分到3900元。”人和镇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说。
今年2月,在南川老街,“青农人和”火锅鸡南川楼店正式开业。小村庄的火锅鸡店开到了景区里。这个店完全由村民持股,青县人和镇村青农发展有限公司只收取管理费,让村民共享村庄文旅产业发展成果。

前不久,青县流河镇第四届火锅鸡节在人和镇村举办,仅人和镇村就有37个火锅鸡品牌参加了此次活动,每天吸引上千名游客来此品美食、赏美景。人和镇村村民申中平笑着说:“我平时摆摊卖零食,晚上就在水上火锅城打工。前些年为了方便游客,村里专门修建了3个停车场,能停100多辆汽车。现在看来,停车场车位还是少了。”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沧州,人和镇村村民对吃“旅游饭”的信心也越来越强。“今年‘十一’假期期间,‘青农人和’两家火锅鸡店的日均总收入在3.8万元左右。不少游客在南川楼店就餐后,又专门来人和镇村游玩。”胡宗权说,“如今,我们还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标,可以在线上销售。沧州火了,不仅带火了像火锅鸡这样的地方美食,也让许多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期待沧州越来越好,欢迎大家都来沧州玩儿!”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