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与同时期的张旭并称为唐代的草书二圣,他以狂草闻名于世,他和张旭一样在写字之前都喜爱喝酒,醉酒而书,就像我们电影里看到得醉拳似的,徐悲鸿曾赞叹其草书是天下无敌。
他晚年有一卷草书更是被誉为是“天下第一草书”,那就是他在晚年时所写的《四十二章经》,此帖可以说是超越了怀素之前的作品,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气韵上都更上一层楼。
据记载《四十二章经》是怀素生平抄录和诵读的众多经文之一,因怀素是和尚,所以在其传世书作之中会有不少佛教经典书法作品,此经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古印度时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带回来的佛家典籍之一,藏于洛阳白马寺之中。
从内容上看,它价值非凡,是怀素根正苗红传承“二王”笔法道统后,又独辟蹊径的作品,更是其生平传世的真迹。全卷一字未损,堪称“三绝书法”。
据说此作长卷长约3丈之多,全文共计约248行,2663字左右,堪称是长篇巨作了,在开头有“沙门怀素书”和款识“大历戊午秋九月望日时在雁荡精舍”。
唐代大历十三年(778 年),42 岁的怀素已是知名书法家。他因佛经中对雁荡山的记述心生向往,遂携常用的 “秋毫茧纸”(秋毫笔细腻、茧纸耐用),从湖南零陵出发,翻山越岭历经辛劳,抵达雁荡山后暂居雁荡精舍。
雁荡山的奇峰、陡岩与飞瀑令怀素震撼,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精舍住持久闻怀素之名,知其擅细草书法(笔画纤细灵动),便诚恳地求他留作纪念。
怀素应允,以细草抄写小乘经典《四十二章经》,既表对雁荡山的喜爱,也显书法功底,这段往事流传至今。
此作其书法特点就是线条显瘦硬,以中锋行笔,线条有如铁画银钩,瘦硬有力,笔锋清晰,转折自然,笔画之间气脉连贯,虽细如毫发却力能扛鼎,富有弹性。
体势飞动,笔画倾斜连绵,如行云流水,整个字形姿态飞动,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节奏感,仿佛能感受到怀素书写时的激情与速度。
据记载怀素他从小就出家为僧,但他对书法的热爱却从未因寺庙的清苦而褪色,每日抄经反而给了他更多的练习时间。对于他的学书法故事也有许多,比如用芭蕉叶练字,还有用坏的毛笔堆积如山,埋于山下形成“笔冢”等小故事。
他的书法最初是学的欧阳询之后又学了颜真卿等同时代的名家书法,当然了他的草书还是学的张旭的字,他并不与张旭结识,而是先通过张旭的弟子学习草书,他是学众家之所长,立志要成为张旭那样的草圣的人,而他最终也是成功了,成为了与张旭同名的草圣。
但是他的草书特点却是与张旭的相反,他的草书是更为独特的狂草风格。他嗜酒如命,醉后挥毫泼墨,笔下生风,时人称之为“醉僧”。怀素自称领悟草书精髓,有“狂僧”之号。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