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善不受报”】
□刘亚伟
道生顿悟,立“善不受报”义(见注)。
冯友兰在中国佛教史中云:道生立“善不受报”义,其详不可知。后有慧远《明报应论》亦讲善不受报义。陈寅恪谓或受道生之影响。
我拙补一意:善者,出自愿矣,善行者非施也,守此善愿也。故曰善不受报。
吾有一文,言《善不是施而是守》,摘录一段:也许,时时处处总想着如何“施”,这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就应该质疑。这是因为,施,似乎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还是旧礼制社会那种道德君子所思所为。体现现代人平等观念的,应该是个人的“守”——守住人性,守住良知,守住常识,守住底线,遵守规则,守住承诺,履行约定。在当下,作为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自己第一位的工作和思考不是如何救人,而是如何使自己得救。而获救之路在于,断然抛弃传统文化赋予文化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从广阔弥漫的荒漠寒冷中获得一种谦卑,从而逃离虚妄之地…
此为现代人的思考了。
然,善是守己愿而非施。有施方有报,无施亦无报。知善者,善守而已矣。此古今通理也。
今略着门径。自悦之。
注:道生(355年~434年),晋宋间高僧。俗姓魏,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人,侨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家庭世代为士族,父亲为广戚(今江苏省沛县)令。幼随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十五岁便登讲座,二十岁受僧侣的最高戒律“具足戒”。公元397年到庐山向慧远求学,公元404年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以慧解著称,注重佛性的探讨,以为众生皆有佛性,主张顿悟,倡导《善不受报论》。

刘亚伟油画
【 刘亚伟,笔名亚子,号南渡山人。鲁迅文学院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毕业。原籍山东曲阜,下乡插过队,入伍当过兵,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著有《孔府大劫难》(另名《1966阙里纪事》)历史文化随笔《远去的历史场景》儿童教育专著《少儿科普三字经》(被教育部列入全国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孩子可以说不》,以及《我是一个兵》《五十年谋杀》《拾麦女》《报社》《吉他手》等长中短篇小说多种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