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古今楹联
刀剑与笔墨和鸣
——金声行书听曲观云联
■镜 东

金声书迹
金声(1598—1645),明末抗清志士。字正希,一字子骏,号赤壁,原籍安徽休宁。其父金文耀,曾游商湖北嘉鱼,金声因此寄籍嘉鱼。他天资聪颖,键户读书,名倾一时。天启甲子(1624)中举;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第,馆选庶吉士。福王立于南京,擢左佥都御史,不受。清兵破南京,与江天一等起兵抗清。率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守六岭。南明隆武帝授为右都御史、兵部侍郎,总督诸道军。相继收复宁国、旌德、宣城等县,威震江南。顺治二年(1645)被俘,押至南京,不屈而死。赐谥“文毅”。金声不仅在政坛上有不凡的表现,而且是明末八股文高手,与陈际泰、章世纯、罗万藻并称“时文四大家”。清初俞长城评“金正希崛起为雄,力追古初,为文幽深矫拔,为启、祯之冠。身为儒臣,慷慨论列,既以告归,复感愤殉国,文章最高,忠义最烈,可谓无憾者矣”。
此行书巨联,规格293cm×41cm×2,文曰:“听曲向水龙吟里,观云于回雁峰头。”为韩蘧飞先生珍藏。水墨绫本,立轴,题识:“书呈耻夫词丈政,正希金声。”“耻夫”是谁待考;“词丈”,对前辈诗人的敬称;“政”即“匡正”义。落款钤印:金声之印(白文)、正希(朱文)。上联右下角有鉴藏印四枚,依次为:身世沧桑、清群簃鉴赏、癸丑生韩去非、蘧飞所览书画之印。有签条二帧:1.明金忠节公七言,左,己未重装。2.明金忠节公七言,右,清群簃谨藏。“清群簃”为何人的斋馆别号,尚不可知,首都博物馆藏沈周《仿倪云林山水图卷》亦为其藏品。
上联“听曲向水龙吟里”,“水龙吟”一语双关,既指词牌名,又暗喻流水激荡如龙吟之声。“听曲”将抽象词牌具象化为潺潺流水中的自然乐章,赋予文学意象以听觉通感。临水而坐,耳畔流水淙淙似龙吟长啸,于自然天籁中寻觅词韵悠长。下联“观云于回雁峰头”,“回雁峰”为衡山首峰,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返,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符号,王勃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观云”,既是实景眺望,亦隐喻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登高极目,见云海翻涌如人生际遇,雁影穿梭其中,顿生天地苍茫之感。“听曲”是听觉动态,“观云”是视觉静态,而“水龙吟”的水流声与“回雁峰”的雁影又形成虚实相映。
此作内容极其闲雅,内含文人气韵,书写却又极为刚猛,形成了鲜明反差。金声书法取法颜体之浑厚雄强,笔画沉实挺拔,保留二王脉络的流畅性,但弱化了柔美,强化方折顿挫。同时又受“晚明三珠树”(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书风熏染,兼具奇崛与刚正。所谓“书为心画”,金声曾组织徽州义军抗清四年,兵败不屈殉国,笔下锋芒如刀剑出鞘,字里行间激荡着忠烈之气。起笔斩截,转折处如金石崩裂,捺画重顿似刀锋劈砍,结字中宫紧收,字形峻拔,纵向拉伸的竖笔与横向紧缩形成张力,如“龙”“云”字,行距开阔如列阵严整的士兵;字势欹侧,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浓、焦墨交替,枯笔飞白如征战风尘,浓墨重笔似血性宣言。其书拒绝赵孟頫的柔媚和董其昌的淡远,以断笔、倔强欹侧、墨色焦渴构建视觉冲击,直抒“宁为玉碎”的士大夫气节。上接南宋陆游、朱熹的忧国笔意,下启傅山“宁拙毋巧”的美学宣言。清代碑学兴起后,何绍基等推崇其“真气弥满”,视作“阳刚书风”的精神源头。
总的来说,金声书法是刀剑与笔墨的和鸣——其方硬如碑的笔画,是山河破碎的铿然回响;跌宕险绝的章法,勾勒出末世孤臣的脊梁。若将颜真卿比作泰山巍峨,金声则如黄山孤峰:以瘦峭嶙峋之姿刺破苍穹,在艺术史中定格为一道悲壮的闪电。今人观其字,犹见歙县城头血染的残阳。
本文刊发于2025年 第34期《书法报》13版
责编:唐福祥 排版:刘莉
您怎么看?
请跟帖留言!
图文来源:网络...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