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送走沃兴华先生,又闻噩耗杨再春先生也走了,放下了传奇的笔,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从家人口中得知杨再春先生走的很安详。这位备受尊敬,平易近人的老人平和的写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笔。

2025年7月17日,当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杨再春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1岁,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书法艺术普及与传承的大家,用他独特的艺术人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赞歌。

杨再春先生早年拜入著名书法家郑诵先门下,系统研习历代碑帖,他尤其钟情于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作品,常常临池不辍,废寝忘食,打下了坚实的传统书法根基。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艺术博采众长,既得晋唐风骨,又具明清意趣,其行书潇洒飘逸而不失法度,楷书端庄稳健而富有生气,形成了刚健雄浑、清雅洒脱的独特艺术风格。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杨再春先生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他在中央电视台主讲的书法讲座节目,开创了电视书法教学的先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

在那个文化复苏的特殊时期,杨再春先生的电视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书法要诀,让这门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除了电视教学,杨再春先生还笔耕不辍,先后编写了《行草章法》《隶书字架结构习字帖》等数十种书法教材,这些著作语言平实,示范精准,成为无数书法入门者的必备读物。

同时他与刘炳森先生等人共同创建了书法家协会,推动了中国书法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在书法创作方面,杨再春先生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洋溢着时代气息,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

进入新世纪后,书法艺术界思潮涌动,各种流派纷争不断,杨再春先生坚守传统的艺术主张,开始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被部分评论者贴上"保守"的标签。

面对这些声音,杨再春先生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从容与淡定,他曾在采访中表示:"书法艺术需要创新,但不能丢掉根本,普及传统书法,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幸。"

晚年的杨再春先生依然活跃在书法教育一线。他坚持举办讲座、参与公益活动,手把手指导年轻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书法为民"的艺术理念。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艺术界的今天,杨再春先生始终保持着一个文化人的纯粹,他不慕虚名,不逐利益,只求让更多人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

他常年坚持为学校免费书写牌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书法艺术摆脱商业铜臭的绑架,回归艺术本应的纯真。

杨再春先生的艺术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书法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传承文化的担当,他用自己的坚持,守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

如今,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留下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滋养着后来者,那些他题写的匾额、编著的教材、讲授的课程,都将成为永恒的文化记忆。

在这个键盘取代毛笔的时代,杨再春先生毕生倡导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理念显得尤为珍贵,让我们明白: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

杨再春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坚守,在浮躁的当代社会,这种对传统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艺,历久弥新。让我们以最诚挚的敬意,送别这位德艺双馨的书法大家,愿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挥毫泼墨,书写永恒。

杨再春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播撒的书法种子已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将中国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谨以此文,缅怀这位为中国书法艺术奉献一生的文化使者,愿杨再春先生的艺术精神永存,愿中国书法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