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与饶宗颐并列为南饶北季,他在社会上有着国学大师和学界泰斗的美誉,被尊称为国宝。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他去世后,自己的亲生子却将他描述为一个失败者。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上还是季羡林自身的性格特点和那段封建包办婚姻。
**悲惨的童年,天性冷淡**

季羡林的童年非常贫困,出生在山东西部最贫困的一个县,家境更是贫寒,几乎吃不到白面。尽管物质上的匮乏让人痛苦,但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匮乏。
在六岁那年,季羡林便离开了故乡,由叔父接到济南上私塾。六岁的小孩离开家乡,完全不懂什么是父母的爱。在济南,他依然过得不太好,生活上成了寄人篱下的状况,并未从叔父那里得到多少关爱,反而时常受到冷落和歧视。
季羡林的童年充满了贫困、孤独和冷漠,这种缺乏爱的成长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他成长过程中始终没有真正体验到爱,内心变得冷淡,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这种情感上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他婚姻的不幸,也是他性格冷漠的重要原因。
**包办婚姻与德国情缘的交织**
1929年,18岁的季羡林在婶母的安排下与彭德华结婚。尽管这段婚姻对他来说没有太多感情,但他对彭德华始终保持着礼貌和尊重。那个时代,包办婚姻很常见,而这桩婚姻在当时看来也算是幸福的。

彭德华自小失去母亲,文化程度低,只有小学文凭,但她性格温柔,心地善良,几乎不曾与人发生争执。她对公婆尽孝,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她的一生中,丈夫季羡林从未给过她真正的爱,这也是她的儿子日后深感不满的原因。彭德华虽然是一个贤妻良母,但与季羡林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责任和相敬如宾,而非真正的爱情。
婚后不久,季羡林获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他把彭德华和孩子留在了国内,独自一人在德国生活了11年。在这段留学岁月中,季羡林遇到了他真正的爱情——伊姆加德小姐。
与伊姆加德小姐的相识相当浪漫。季羡林在写博士论文时遇到了打字的困难,经过朋友介绍,他得知伊姆加德可以打字,而且有打字机,便开始了两人的交往。伊姆加德帮助他打字,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季羡林最终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但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又在德国待了四五年,这段时间,他的许多论文都由伊姆加德代为打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羡林与伊姆加德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两人像火一样的爱情逐渐燃烧起来。每次他去伊姆加德家,她的母亲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关系,显然,伊姆加德的家庭认同这份感情。然而,命运对他们并不仁慈,季羡林早已结婚,而伊姆加德则是他在德国生活的一个美丽插曲。
季羡林不忍心抛弃家庭,最终选择了回国,和伊姆加德断绝了联系。他知道,自己不能给她一个未来,只能劝她寻找别的伴侣。这一决定对他来说非常痛苦,但也许这是他认为最理智的选择。

在季羡林晚年的回忆录中,他提到了这段感情。有人特意去德国寻找伊姆加德,发现她一生未婚,独自守着那台曾为季羡林打字的打字机度过余生。
或许正是因为错失了真爱,季羡林虽然回到了国内,选择了与彭德华共度余生,但两人之间早已没有了那份热烈的感情。夫妻之间的感情,仅仅是彼此的敬重与责任,无法再激起任何激情。因此,他在家庭中的不幸也变得无法避免。
**父子疏离,十三年的隔阂**
季羡林回到中国时,儿子季承已经10岁。对于这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母亲彭德华的辛劳远远大于父亲的影响。由于季羡林从未真正教导过季承,父子之间的关系极为疏远,几乎形同陌生人。
季羡林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有一次,他独自住在北京时,季承提出将母亲接到北京与自己共同生活。季羡林冷漠地回应:我和你妈没有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彻底让父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
随着季承的成长,社会变革使得女性地位逐渐上升,离婚也不再是禁忌。季承曾想过,如果父亲不再爱母亲,为什么不和母亲离婚,给她自由。但季羡林既有传统的封建思想,又不满意这段包办婚姻的现状,既不愿离婚,也不愿和彭德华共同生活。
尽管最终季承还是接来了母亲,但他们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父子关系更加冷漠,矛盾逐渐加深。
**矛盾爆发与父子断绝关系**
1994年,彭德华去世,季羡林计划为她办一个盛大的丧礼。然而,丧葬费需要4万元,季羡林要求儿子和他平分这笔费用,季承拒绝了。这件事加剧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季羡林气愤地表示要与儿子断绝关系。
更令季羡林愤怒的是,季承与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离婚后,娶了一个比自己年轻近40岁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曾是季家的保姆,季羡林曾因她的个性辞退过她。季羡林认为季承故意让自己难堪,最终,父子彻底断绝了联系,长达十三年没有任何来往。
季承在自己的著作《我和父亲季羡林》中写道: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羡林一生是国学大师、是学术界的成功者,但他在家庭中的失败也同样显而易见。尽管他在文学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但他个人的性格和时代的局限,使得他难以维系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一切也是他无法避免的。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