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榴莲 | 郭衍槐、王墉、高磊军、王客四人作品展在北京举办

1 已有 10 次阅读   2025-11-05 14:59
榴莲 | 郭衍槐、王墉、高磊军、王客四人作品展在北京举办
感知山东 2025-11-04 18:39
2025年10月27日下午,“榴莲“郭衍槐、王墉、高磊军、王客四人作品展,在北京东亿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榴莲”为精神隐喻,展现四位艺术家对书法创作本质的探索性实践,不仅为当代书法界带来一场突破惯性的艺术盛宴,更以实际行动呼应了国家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要求。
当我们共同步入北京东亿美术馆时,清雅墨香便与一股沉静的艺术张力交织而来, 直到目光触及背景板上“榴莲” 二字,这份张力的意涵才愈发清晰:我们共赴的绝非一场循常的书法展,而是一场以 “水果之王” 为精神隐喻、直指笔墨创作本质的探索性盛会。
初闻“榴莲” 这一展名时,曾翔先生突发奇想,命名此展。策展人又从书法展览的传统命名逻辑出发,生出过专业层面的思索:在 “翰墨雅集”“临池清赏” 这类延续已久的表达中,这般跳出惯性的命名,究竟藏着怎样的创作旨归?直到策展团队点明核心 ,“这是一场以态度立骨的展览”,我才恍然领会:千年笔墨的传承,从来少不了对固有范式的突破,而这份突破的勇气,恰是当代书法创作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深众所周知,榴莲以 “爱憎分明” 的特质独树一帜 ,爱其者沉醉于醇厚本真的香气,厌其者难容其跳出俗常的气息。这看似矛盾的特质,实则暗合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不迎合世俗的“安全审美”,不趋附市场的 “识读惯性”,敢于将创作者的性情与思考全然熔铸于笔墨之间。
萧文飞先生曾言,这个看似略带解构意味的名字,藏着四位艺术家的创作清醒:他们就是要以这场展览,完成对“识读至上”“平稳中庸” 审美惯性的突围。这让我想起胡抗美先生在前言中引用东汉蔡邕在《笔论》中的论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四位艺术家跳出 “实用书写” 的桎梏,以强化图式性、弱化识读性的创作方式,践行的正是这份 “任情恣性” 的艺术自觉 — 在当代书法仍受惯性裹挟的语境下,这份不与平庸妥协的坚守,本身就是对书法创作本质的深刻回应。
古人云“高山流水觅知音”,参加展览的各位前辈、同仁与艺术爱好者,正是这场探索最珍贵的 “知音”。我们或许熟悉传统笔墨的章法规范,却更认可突破中的创新张力;我们或许习惯识读性的书写表达,却更懂得笔墨背后的精神投射 — 这份共鸣,正是对 “笔墨当随时代” 的最佳注解。
我们满心期许,待步入展厅后,能在那些点画纵横、墨色流转的作品中,读懂四位艺术家“合而不同” 的审美追求:既有对古法的敬畏传承,更有对当下的鲜活表达;更盼这场以 “榴莲” 为名的展览,能为当代书法的多元发展,留下一笔耐人寻味的探索注脚,让每一位观展者都能在笔墨间找到精神共鸣,真正 “流连忘返”。
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重要嘉宾有: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导师胡抗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邢少臣,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翔,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北京东亿美术馆馆长白羽平,著名表演艺术家、书法家张铁林,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博士生导师萧文飞,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周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邱新巧,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妙染,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张瑞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刘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刘建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协副主席郝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朝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夏可君,著名艺术家卢俊舟,当代书法院副院长谭振飞,国家民族画院一级美术师、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阳静,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教授姚俊杰,上海市青年书法家主席卢新元,原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大副主任王志军,原甘肃省天水市政协副主席王振宇,石家庄市灿林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云长栓,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晓军,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黄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蔡克能,中国兰亭会总执、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委员会秘书长张天翼,海淀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持,北京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平子,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高风,河北省怀来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李文新,故宫博物院郭世娴,北京体育大学衣雪峰,北京印刷学院龙友,中央美术学院张洺贯,东亿美术馆馆长刘博,北京实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夏,北京壹美美术馆馆长程辰,荣宝斋美术馆馆长王祥北,海淀美术馆馆长张庄,尚艺书院院长董玮,一耕美术馆馆长陈一耕,源书院院长程学林,源美术馆馆长张雅琳,朗禾美术馆馆长文白,晗美术馆馆长施晗,凤凰画馆馆长柳青凯,海淀区美术家协会策展部副主任占宇,墨池CEO冯错,以及著名书法家、艺术家:丁学洲、王高升、曹心源、丁大网、刘文文、吴高山、徐艺丹、王立君、顾柯渱、施东沂、华继明、柴天鳞、王飞、张光辉、杜延平、刘景芳、晏晓飞、三息、周治锐、周珂、张俊英、石磊、高妥、李利军、李芳、王军生、柯尊全、刘晚发、刘佑启、陈晓华、崔学顺、张振国、王素敏、杨晓刚、马玉宝、崔宏波、秦锋、李洪波、廖鸿业、周望、张弦、仲清华、周锦国、赵海峰、杨奕敏、钟昌山、李威、熊建军等,企业家、收藏家孙永建、范有军、刘杰、畅守斌、王转运、吴长堃、孙铭、游世学、雷少东、tracy zjl、 高庆枫、张贵海、张学雷、张方金、王开印、李迩墨、栾小艺、刘梓源、康维等,还有胡老师、曾老师在京学生代表们、四位作者的亲朋好友们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的命名“榴莲”打破了传统书法展“翰墨雅集”“临池清赏”的惯性表达,蕴含着深刻的学术巧思。正如策展人萧文飞所言,榴莲“爱憎分明”的特质暗合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不迎合世俗“安全审美”,不趋附市场“识读惯性”,敢于将创作者性情与思考熔铸于笔墨之间。四位参展艺术家跨越六十至七十年代,来自南北不同地域,以“强化图式性、弱化识读性”的创作方式,跳出“实用书写”桎梏,践行东汉蔡邕《笔论》中“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艺术自觉,在对古法敬畏传承的基础上实现鲜活的当代表达。
开幕式上,北京东亿美术馆馆长白羽平首先致辞,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强调美术馆作为主办单位,始终致力于为优秀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北京东亿美术馆馆长白羽平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从学术角度点评展览,肯定了四位艺术家在书法现代性发展探索中的突破与坚守,认为其创作实践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致辞
展览学术主持萧文飞详细阐释了策展初心,他表示,“榴莲”之名承载着四位艺术家的创作清醒,旨在突破“识读至上”“平稳中庸”的审美惯性,这种对艺术本质的坚守与创新,正是新时代书法创作的珍贵内核。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博士生导师萧文飞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客分享了四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与默契情谊,展现了他们“合而不同”的审美追求。
参展艺术家代表王客致辞
开幕式中极具意义的作品捐赠环节,郭衍槐、王墉、高磊军、王客四位艺术家共同向东亿美术馆捐赠作品,北京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董事长王敏生与白羽平馆长为其颁发馆藏证书。此次捐赠不仅实现了艺术作品与场馆的珍贵联结,更践行了“十五五”规划中“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要求,为文化传承积累了宝贵财富。
作品捐赠环节
最后,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导师胡抗美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导师胡抗美宣布开幕
全体嘉宾移步主席台合影后,在四位艺术家引导下进入展厅观展,媒体朋友对现场嘉宾及观展群众代表进行了采访。
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榴莲-四人作品展”是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与“十五五”规划中“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建设方向高度契合。展览通过点画纵横、墨色流转的作品,为观展者搭建起精神共鸣的桥梁,也为当代书法的多元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探索注脚,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鲜活的艺术力量。(编辑:杨沐之)
现场花絮
参展艺术家郭衍槐签名
参展艺术家王墉签名
参展艺术家高磊军签名
参展艺术家王客签名
作品欣赏
郭衍槐《山前竹下联》398cm×99cm×2 2019年
郭衍槐《李白庐山谣》243cm×124cmx4 2023年
郭衍槐《楚辞系列—屈原》180cm×68cm 2025年
郭衍槐《八指头佗·登黄鹤楼》234cm×52cm 2025年
郭衍槐《楚辞系列一天问》139cm×69cm 2025年
王墉 30×40cm 司空图廿四诗品 25年夏
王墉 30×40cm 四十二章经 25夏
王墉 30×40cm 良宽诗 25年夏
王墉 四尺对裁 论语 25夏
王墉 四尺对裁 四十二章经 25夏
高磊军《藏》 400cm*390cm 2025
高磊军《论书》一则 248cm *100cm 2025
高磊军《东坡浣溪沙·端午》248cm*50cm 2025
高磊军《周邦彦·浣溪沙》248cm*100cm 2025
高磊军《临傅山条幅》 248cm *50cm
王客 2025年 稿书《谈篆书》33X80cm
王客 2025年 造像一区19×53cm
王客 2025年 安德鲁·温斯洛歌曲waitingin silence 31x24cm
王客 2025年 篆书《诗经·小雅》 180X90cm
王客 2024年 篆书《石帆铭》 180X90cm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