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吴小轶:全国中学统编教材从未选过它

已有 50 次阅读   2025-10-01 22:15
原创 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吴小轶:全国中学统编教材从未选过它
青山古史今说 2025-09-30 16:16
《满江红》的当代回响:从银幕到课本的民族记忆
一部热映电影意外唤醒了人们对岳飞《满江红》的集体记忆。这首传诵千年的词作,与电影情节并无直接关联,却引发了一场超越诗词本身的文化思考——我们真正关注的,是文字背后那个炽热的灵魂。
在泛黄的史册里,岳飞以精忠报国的刺字铭刻,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民族脊梁。当金兵铁马踏破山河时,这个出身平凡的将领十三战连捷,让岳家军的威名震慑敌胆。靖康耻,犹未雪的呐喊,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最终却以十二道金牌召回、风波亭冤狱的悲剧收场。历史的吊诡在于,最锋利的刀剑,往往伤于自己人之手。
当下教材调整引发的争议,恰似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从卫青霍去病的淡出,到《最可爱的人》的删改,这些变动不断拨动着公众敏感的民族神经。当人们发现人教版教材选用秋瑾而非岳飞的《满江红》时,某种文化焦虑被再次点燃——我们是否正在遗忘那些撑起民族精神天空的星辰?
值得玩味的是,两位相隔八百年的作者,在同样的词牌下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秋瑾笔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铿锵之音,与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壮怀激烈,同样诞生于山河破碎之际。这位鉴湖女侠挣脱封建枷锁,最终以32岁的生命在轩亭口写下血色绝笔,其气节与岳飞隔空呼应。
教材选文的争议背后,实则是民族记忆的争夺战。正如网友发现,现行语文教材其实从未收录岳飞版本,这个美丽的误会恰恰折射出大众对英雄叙事的渴求。当我们为岳王爷的缺席而愤懑时,或许更应思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背后的文化基因?
历史从不缺少英雄,缺少的是凝视英雄的真诚目光。从岳飞枪挑小梁王的少年意气,到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的巾帼豪情,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我们寻找文化认同的现在。当孩子们朗读三十功名尘与土时,他们触摸的不只是文字韵律,更是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密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