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现在的书法家最缺少的是什么?

3 已有 26 次阅读   2025-09-21 17:47
原创 现在的书法家最缺少的是什么?
七陆七陆 2025-09-20 07:44
近日在自媒体非常活跃的前中书协理事秘锡林先生表达了他对曾翔先生书法的看法,他说:曾翔太聪明了,不肯在传统书法上下苦功,转而搞一些看似创新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投机取巧。
前中书协副主席聂成文先生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公开批评王冬龄先生乱书“背离传统,缺乏线质”,更批评张公者先生评价陈海良先生已经超越古人是恶俗的吹捧。
当崔寒柏先生评价田小华学米难出的时候,遭到对方讥讽“小人得志”予以反击。种种争议与崇尚创新的时代文化格格不入,即便是在专业领域,书法依旧被深困在传统的牢笼中难以自由飞翔,由此可以看出当今书法家最缺少的依旧是主动创新的精神。
刘洪彪先生曾将当今书坛总结为三类人,第一类就是博学融通,期待渐变的传统思维者;第二类就是深耕传统,主动创变的积极进取人;第三类是固守传统,不敢僭越的保守顽固的人。
刘洪彪先生认为第一类人依旧是主流,第二类人非常稀少,并且能够取得成功的更少。而第三类人虽然早已背离主流艺术理念,但是却因为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受到民众广泛赞誉,沉浸在民众的呼声当中,早已放弃了自我。
刘洪彪先生总结的非常精准,尽管看起来当今书坛都在极力创新、塑造自我,其实也都只是个例争议引发的假象,更多的书家依旧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田小华一手复制的米芾体,缺乏自我创造,却能够三次斩获兰亭奖,甚至还以三获兰亭为本嘲讽一个个性鲜明的兰亭金奖得主,可谓将“小人得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复刻古人为荣依旧是当今书坛的主流思潮,整天宣传创新,但是真正敢于创新的人少之又少,频繁引发创新争议的永远都是曾翔先生、王冬龄先生、邵岩先生等几人而已。
在当今几千万专业书法家群体当中,这几个人艰难的撑起了时代书法创新的天空。其他人都在观望、嘲讽,甚至恶意掣肘,更有人鼓动民众诋毁、挞伐,可见当今书法创新之难。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是复刻的东西更容易找到评审依据,对创新的评审则需要转变思维。当今书坛保守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书法家选择安逸,更在于评审的懒惰和无为。
主动创新精神,并非指对传统的轻率背离,而是指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造;不是表面的形式求新,而是内在的艺术观念的革新。这种创新精神的匮乏,反映了当代书法艺术的精神困境与创造力危机。
书法的未来不在于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发展。只有解放创新精神,书法这一古老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当代书法家应当有勇气超越传统与创新的虚假对立,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迷失方向,真正实现书法艺术的当代转型与创新发展。这不仅是个别书法家的任务,更是整个书法界的共同责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