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这两组令人沮丧的数据表明:京剧真的危矣!

6 已有 81 次阅读   2025-08-05 17:44
原创 这两组令人沮丧的数据表明:京剧真的危矣!
晓咪咪爱美食 2025-08-02 23:15
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的沧桑变迁时常让人感到无奈。前些时日,我偶然间翻阅了一则微头条,那位朋友@日月丹凡先生所述,正是这日渐被人遗忘的昔日辉煌——关于国有京剧院团现状的一组刺眼数据。想来,作为国粹的京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却在光阴的无情流逝中,显露出不堪重负的生命迹象。
据《中国京剧》2025年七月号的统计数据,2000年前后,我国曾有国有京剧院团66家,然而到2017年,这一数字却锐减至59家。在这寒风凛冽的现实中,某些院团不得不与其他剧种合并,共生共处(例如,吉林省戏曲剧院的京剧团),而有些则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生存的悲哀在于,能正常演出的京剧院团屈指可数,不到四十家,足见其境况之艰难。
而时至2024年六月号,再来看重点京剧院团的演出情况,令人忧心忡忡。近六年来,11家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的年均演出场次仅约184场,最低者不足百场,最高不过570场;至于17家省级重点院团,年均演出场次也仅约174场,这数据背后,总归流露着一种失落感,甚至是悲凉。以此推算,平均每周演出次数连三场都不到,实在值得深思。
这些冰冷的数字,映射出的不仅是国有京剧院团数量的萎缩,更是演出频率的低迷,深刻揭示了传统戏曲在现代文化生态中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倘若京剧院团间的合并与少数院团的名存实亡,反映的是制度调整下资源整合的无奈,而重点院团每年不足两百场的演出次数,正恰恰暴露了市场活力的匮乏。尽管某些案例如570场的演出证明优秀内容依然具备市场需求,但整体的低频演出背后,却隐藏着残酷现实,今日之京剧院团,竟然失去了竞争力,沦为依赖外部“输血”才能存活的状态。
作为历史的承载者,京剧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倘若我们不加以扶持,任其沉沦,便是对这份瑰宝的无情撕扯。因此,我深信,当前需加大对京剧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唯有如此,方能保持这门艺术的火焰不灭。若将京剧院团完全推向市场,生存时间也不过数月,这样的结论令我心中一紧,若停止“输血”,无疑如自掘坟墓。
此外,京剧院团不再能够“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此时更需转变思路,改革管理,推动竞争机制的引入,以至于吸收各行各业的人才,以此充实演职人员,提升团队素养,以实现创新发展之道。
在剧目建设上,应以挖掘、整理和继承传统剧目为主,新剧目的创作不应成为所谓的“政绩工程”,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注重品质,认真雕琢,让每一个剧目都是对观众的美好回馈。新作的面向也应当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必须为群众而作,为群众而演。
最后,我们还应借助新媒体之力,扩展传播途径,培养年轻观众,此项工作与培养新生代演员同样重要,唯有共同助力,才能让京剧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愿未来的京剧在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愿这璀璨的国粹在新一代人的心中永存,生生不息。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