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敦煌文化百家讲坛】唐荣尧:抵达敦煌——从地理、历史和艺术的维度专题讲座在敦煌市

1 已有 4 次阅读   19小时前
【敦煌文化百家讲坛】唐荣尧:抵达敦煌——从地理、历史和艺术的维度专题讲座在敦煌市图书馆举办
www.sohu.com 2025-11-22 21:00
11月22日上午,由中共敦煌市委宣传部、敦煌市文旅局、敦煌市文联主办,敦煌市图书馆、敦煌市作家协会、青海油田作家协会、西北师大敦煌学院承办的“抵达敦煌:从地理、历史和艺术的维度”专题讲座在敦煌市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特邀著名诗人、作家、编剧、文化学者、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唐荣尧担任主讲嘉宾。敦煌市、青海油田读者、驻敦部队官兵及慕名而来敦煌学院师生共计23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唐荣尧,著名作家、诗人、编剧、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常务理事及华文创意写作专委会主任,国家文学一级创作,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专业作家。西北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先后出版《西夏史》《西夏王朝》《青海之书》《贺兰山》《大地命名者》等30多部人文专著、诗集。受聘担任《中国回族》《神秘的西夏》等央视大型史诗纪录片总编剧、总撰稿。
敦煌市图书馆副馆长付艳红在致辞中表示,敦煌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典范。本次讲坛以“百家讲坛”为桥,邀请学界翘楚解读敦煌,旨在深挖文化根脉,让千年瑰宝在当代绽放新辉。她高度评价唐主席深耕西北文化的执着与成就,称其兼具学术坚守与创作热忱,是西北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期待其分享能让听众触摸到文明交融的深层密码。
在讲座中,唐荣尧以“以行走文学与西夏书写之名”为副标题,开篇便表达了对敦煌的敬畏之心。他坦言,面对敦煌这样伟大的题材,解读需站在前人基础上,而新时代的认知视角更应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他结合自身“中国当代徐霞客”的行走经历,从地理、科学、历史三个核心维度,为现场听众展开了一幅立体鲜活的敦煌文明画卷。
在地理维度的解读中,唐荣尧以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地貌学家、海洋地质学家,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任美锷院士1979年的自然区域划分方案——将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划入西北干旱区。这一科学划分让敦煌的地理定位豁然开朗:它并非单纯的行政节点,而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西域大地三大板块的汇聚地,是骆驼与牦牛生存边界的天然分界。唐荣尧说“敦煌没有牦牛,丝绸之路是骆驼踩出来的;翻过昌马河进入青海祁连县,牦牛便成为主导,这正是地理边界的生动体现。”。他强调,现代交通让人们便捷抵达敦煌,却也弱化了其地理概念,唯有以“无人机视角”和三维空间思维,才能真正理解敦煌作为“文明驿站”的深层意义——对中原人而言,这里是视觉、民俗、心理上的“终点”;对西域来客来说,这里则是“回家的坐标”。汉代耿恭率军坚守疏勒城,7000将士最终仅13人衣衫褴褛返回敦煌的悲壮故事,更印证了敦煌在民族情感中的精神分量。
科学维度的分享中,唐荣尧从敦煌文化遗存中发掘出古人的智慧光芒。莫高窟285窟的伏羲女娲像,手持的“规”与“矩”不仅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更是早期科学测绘的雏形,蕴含着古人对空间秩序的认知;敦煌星图作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图之一,绘有1359颗星辰,其科学价值远超后世章怀太子墓中的装饰性星空图;榆林窟的锻铁图则生动还原了古代工匠分工协作、脚踏风箱鼓风的场景,展现了北宋西夏时期先进的冶金技术。“从伏羲的规矩到现代输电技术,敦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技术飞跃。”唐荣尧感慨道,这些遗存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中华古代科技的实物档案。
历史维度的解读聚焦于多民族交融与文明演进。唐荣尧以大月氏、回鹘、西夏三个民族的兴衰为主线,梳理了敦煌的千年变迁。大月氏留下的岩画开启了河西走廊的文化印记,回鹘终结曹氏统治后,党项羌建立的西夏政权对敦煌实行了200余年的有效管辖,成为敦煌文化的重要塑造者。西夏不仅实现了河西走廊的局部统一,更打通了草原丝路与羌中道,虽切断了传统河西走廊丝路,却间接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荣尧特别提到,唐代敦煌的丝绸不仅是核心贸易品,还曾在当地商贸中承担“货币中介”功能,可用以兑换羊、盐、布等物资;西夏时期,敦煌经济重心转向棉花种植与加工,1948年《神圣的绿洲》作者曾记载,当时敦煌是甘肃棉花产量最多的县。
谈及敦煌的国际传播,唐荣尧强调需具备世界视野。他提到,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敦煌》、音乐家喜多郎的专辑《大敦煌》等作品,让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视角值得借鉴。同时,他也辩证看待敦煌的“伤心史”:西方探险家的劫掠虽让大量文物流失,但也让敦煌价值被世界认知。“国家强大才有文化话语权,但我们也要感恩这份文化遗产带来的精神与物质馈赠。”
讲座尾声,唐荣尧分享了自己数次探访敦煌的行走经历——从柴达木盆地翻山而来,沿黑河逆流而上,追随中瑞科学考察团的足迹,寻找《西州图经》中的“他地道”。他谈到带孩子徒步鸣沙山的特殊教育方式,提及早年为进藏经洞反复沟通开介绍信的执着,这些亲身经历让现场听众深受触动。他呼吁,传承敦煌文化需摒弃功利心态,既要深挖历史内涵,也要创新传播方式,借鉴影视、微视频的时代文化元素特点,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接轨;同时要警惕“消费敦煌”的浮躁现象,以敬畏之心做好文化传播的“摆渡人”。
唐荣尧还提到,西夏陵此前已成功入围世界文化遗产,它并非专属某一地区,而是当年西夏疆域内共同的文化财富。敦煌作为西夏境内重要节点,其与西夏的文明联结,是中华文化长廊中醒目的章节。他表示,自己多年来深耕西夏历史研究,希望能成为“西夏历史彼岸与当下读者此岸的摆渡者”,让消失于历史长河的辉煌文明重回大众视野。
这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以实际行动拓宽敦煌文化传播边界、放大敦煌文化影响力,敦煌市图书馆后续将持续搭建高端文化交流平台,通过邀请学界专家分享交流,搭建起文化传播的桥梁,让更多人走进敦煌、理解敦煌,进而成为敦煌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千年文明在当代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彩。
每晚九点,不见不散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