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通讯员丁滢 10月18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正式启幕。当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文化发展集团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在上海文化广场再次震撼上演,这也是该剧目今年第三次登陆上海。本场演出开票即热售,再度印证了岭南文化IP的强大吸引力。

全新探索!
传统非遗与现代舞剧的创新融合
舞剧《英歌》作为文化周展演剧目,是广州歌舞剧院“岭南三部曲”的又一力作,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该剧以岭南传统英歌舞为核心,坚守英歌舞本身的气质,古朴、神秘、勇猛。在此基础之上,主创团队对演员们的动作进行创新性的编排,将这一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中华战舞”搬上舞台,通过庞冠宇、依力凡、梁绮琦领衔主演的精湛演绎,让翻飞的英歌槌与激昂的锣鼓节奏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该剧创作上采用多维度空间叙事结构,以祖传英歌槌为引,通过当代青年跨时空寻找亲情的奇幻故事,编织起现实、回忆、幻境三重意境,将“侨批”承载的乡愁与家国情怀娓娓道来。剧中更巧妙融入“出花园”、潮州木雕、铁枝木偶等非遗元素,让观众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岭南文化的丰富底蕴。
剧中核心道具“英歌槌”亦能一物多用:比如在木雕的段落里,它可以化作匠人手中的刻刀;在“牛肉丸”的舞段中,它就是击打肉泥的小铁槌;在耕种的场景里,它又变成了绿油油的秧苗。在大英歌的群舞中,演员们击打红色鼓槌,契合了舞剧想要表达的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

此外,舞剧《英歌》创新性融入潮语说唱,这种融合打破传统舞剧表达边界,将方言韵律与英歌槌声等听觉元素结合,让非遗文化在古今碰撞中焕发新彩。
艺动申城
专家盛赞:中华文化亮丽名片
舞剧《英歌》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后,引发观众与专家的热烈回响。参展商章小姐在观演后感动落泪,“看完舞剧《英歌》深刻感觉到什么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手里的纸巾就是我刚刚在剧场里哭的。”
一位曾在广州上学生活的上海本地观众,对岭南文化有深厚情感,特意选择在先生生日当天带他一同感受这部充满地道岭南风味的作品。
而同样来自上海本地的桥南先生已是第二次观看《英歌》,他特别称赞《月亮河》舞段,认为其舞蹈与道具运用出神入化,整部作品值得反复品味,并大力推荐观众亲身体验,称其“物超所值”。

国家一级导演、原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指出,《英歌》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以情、义与思念为主线,展现中国人对故土与家国的深沉眷恋。他认为该剧已超越民俗民风层面,成为一部“史诗般的伟大作品”。
文艺评论家郦国义教授评价,《英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典范,具备强烈的国际舞台魅力,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风采的亮丽名片”。
上海歌剧院艺术创作部主任游暐之则认为,该剧在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表达上实现全新突破,将地域特色处理得雅致而有内涵,做到了“文化里有舞,舞动中有情”,成功融合传统与当代、民俗与艺术。

众多声音共同见证,《英歌》以舞为媒,以情为线,不仅在国内引发共鸣,更展现出走向世界的艺术力量。
售票火热!
岭南文化IP舞剧多维圈粉
从4月首次亮相上海文化广场引发热潮,到此次作为文化周展演剧目再续前缘,《英歌》的“三赴沪约”不仅是艺术的回归,更以多元互动深化与上海观众的联结——首赴沪时,广州歌舞剧院同步举办主创主演见面会暨纪录片点映,让观众深入了解创作幕后;此次再临,特别进行“舞台导赏”,邀请观众走上舞台,近距离解锁剧目中的设计巧思与背后故事。
此外,市场热度同样持续攀升,本次演出门票上线即热售,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上急求门票。谈及年内第三次携《英歌》赴沪,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称:“第一次是带着‘试水’的忐忑,想看看上海观众对这部岭南IP舞剧的接受度;第二次是带着‘赴约’的期待,因为首演后很多上海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没看够’;而这一次,更多的是‘扎根’的笃定——三次演出,从售票速度到现场反响,我们真切看到英歌槌的节奏与黄浦江的脉搏越来越合拍。”

此前演出中,即便上海观众对“英歌”了解不多,仍被其震撼的艺术表达打动,现场欢呼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认同,让主创团队更坚定了“用传统打动当下”的创作初心。值得一提的是,演出时同步售卖的剧目文创也备受青睐,销售火热,成为观众留存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以舞为桥!
粤沪文化共鸣在互动中升温
舞剧《英歌》的沪上之旅,本质上是粤沪文化交流互融的生动实践,而门票的火热销售、文创的受欢迎与导赏活动的高参与度,正是两地文化共鸣的直观体现。
对于这种文化交流的价值,总编导钱鑫、王思思有着深刻的体会:“上海观众的审美很敏锐,他们会为英歌舞段的力量感鼓掌,也会为‘侨批’情节落泪,这种共鸣打破了我们对‘地域文化隔阂’的担忧。其实沪粤文化有很多共通点,上海的开放包容与广州的务实进取,在‘拥抱传统、探索创新’这件事上高度契合,而《英歌》就是搭建这种共鸣的桥梁。舞剧《英歌》的火热,为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共融,提供了可借鉴的全新思路与实践样式。”

当英歌槌再度敲响黄浦江畔,这场一票难求的艺术盛宴不仅是广州歌舞剧院深耕岭南文化的成果展示,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文化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正如舞剧《英歌》艺术总监史前进所言,唯有扎根文化土壤的创新表达,才能让传统焕发新生。《英歌》的持续赴沪与多维互动,终将让更多人读懂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让粤沪文化在交流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剧照摄影:侯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