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是鲁迅人生舞台的中心点,也是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整体形象的完成之地。1951年,为纪念鲁迅,上海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如今,这一黛瓦粉墙、马头山墙、漏空柱廊……融颜值与内涵于一体的纪念馆,仍在这座城市中散发独特的文化气质。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墓与馆的设计构成整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200号的鲁迅公园内。纪念馆于1951年1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原址是鲁迅生前的最后一处寓所,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于1933年4月迁入,1936年10月在这里逝世,遗体下葬于上海万国公墓。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开始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舍位于鲁迅故居,1951年对外开放。
1956年纪念馆迁至虹口公园(现名鲁迅公园)内,同年鲁迅墓亦搬迁至此。关于馆和墓的设计思想,著名建筑师陈植在《回忆鲁迅纪念馆的设计构思——兼谈鲁迅公园总体规划和鲁迅墓的设计思想》一文中曾经谈到过:“公园的总体规划,墓与馆的设计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贯穿一个完整的设计思想。园是设计的总课题,墓与馆是耸立在园内的主题。”新建的鲁迅墓摒弃了阴沉郁闷的传统风格,以园中有墓,墓中有园的布局,营造出平易近人的感觉。
上海鲁迅纪念馆建筑具有明快、雅致、粗犷的特点。为了表现江南庭园民居的本色,外部采用了马头山墙、白色墙面、青灰瓦顶等元素。为了呼应鲁迅先生的坚如磐石、威武不屈的硬骨头精神,上海鲁迅纪念馆建筑内部装饰从用料到风格,都强调平和、简朴。
兼具江南民居风格和现代新意
上海鲁迅纪念馆老馆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的优秀建筑,在建筑界享有盛誉。1998年,为适应现代博物馆的要求,上海鲁迅纪念馆对老馆进行了改扩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邢同和先生负责建筑设计。考虑到建筑文化的延续性,他在对纪念馆新馆进行设计的考量时,得到了原设计师陈植的指点与支持,有意识再现50年代老馆最具有代表性的入口处建筑,原拆原建,使之有机组合在新建筑群中。同时,他在内部创造多个园林庭园,包括“百草园”、二层平台花园等,力求达到环境的自然乡土与文化氛围。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既有江南民居风格,又富有新意,室内外空间相通相映,整体建筑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也曾获得上海建筑工程质量“特别‘白玉兰’工程奖”。
2013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正门口安装完成吴为山创作的雕塑——《鲁迅立像》。雕塑家以鲁迅前往光华大学讲演的照片为灵感,用刚毅的线条勾勒出鲁迅微微昂首,决然迈步的形象。
全面介绍鲁迅生平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藏品总数超过8.7万件,以鲁迅的手稿、著作、藏书、生活用品为主。纪念馆二层有常设展“鲁迅生平陈列”,通过照片、实物、模型、影片等方式,全面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精神思想、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联、社联等左翼文化团体成立95周年之际,《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近期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本次展览分为“发轫于上海”“左翼潮涌”“时代强音”“深远影响”四个单元,共展出相关文物史料200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130余件(组),包括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70余件(组),是国内首次用文物和史料全景式描绘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恢弘景象的大展,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彰显革命文化的风姿。
近百年过去,鲁迅的作品仍有极强的生命力。鲁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地位是永恒的,依然有无数人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学习他,接续弘扬他的民族魂和爱国心。上海鲁迅纪念馆不仅铭记着一段历史,也传承着一种信念——民族之魂永生不朽,爱国之情炙热如初。
文:西门
图:范筱明、上海鲁迅纪念馆
编辑:杨延超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