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原创 闰六月立秋意味着什么,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2 已有 36 次阅读   2025-08-07 09:43
原创 闰六月立秋意味着什么,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爱有机生活 2025-08-06 12:32
一年四季,秋天被人忆起的次数最多,因为愁思都是在秋天里产生的,也是人们感情最丰富的阶段。秋天的特点我们了解颇多,那么,闰六月立秋意味着什么,立秋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闰六月立秋意味着什么
闰六月立秋属于农历中的“六月秋”,民间认为可能对农作物收成产生影响。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农谚解读
“六月秋”对应的农谚包括“六月秋早晚不收”“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等,核心观点是:
1、早播作物易因高温早熟减产;
2、晚播作物因灌浆期热量不足,籽粒难以饱满。
二、闰六月特殊性质
2025年立秋(农历闰六月十四)属于“母秋”,部分民间说法认为闰月立秋可视为“七月立秋”,即“晚立秋”。若按此逻辑,晚立秋通常预示着后续气温稳定,有利于作物生长,但闰六月立秋仍受盛夏余热影响,实际影响需结合具体气候条件。
三、气候关联
闰六月立秋通常对应公历8月初(如2025年为8月7日),此时仍属盛夏。若此时气温骤降,可能导致晚播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影响产量。
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立秋的寓意是秋季的开始,收获的季节的来临,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立秋象征着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立秋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立秋后,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一个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
立秋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但是并不代表立秋了就进入秋天了。
2025立秋的三个特点
2025年立秋的三个主要特点为:晚立秋、母秋和秋包伏,分别对应农历时间较晚、双数日期及末伏在立秋之后的气候特征。
1、晚立秋
2025年立秋时间为公历8月7日13时51分19秒(农历闰六月十四),按民间划分标准,中午12点后立秋为“晚立秋”。此外,农历闰六月实际相当于七月,进一步印证其“晚”的特征。农谚“晚立秋热死牛”预示立秋后高温可能持续。
2、母秋
根据农历日期单双数区分,2025年立秋为闰六月十四(双数),属“母秋”。民间认为“母秋爽”,即立秋后天气相对凉爽,但需注意此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实际气候受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更大。
3、秋包伏
2025年立秋(8月7日)早于末伏起始日(8月9日),形成“秋包伏”现象。传统观点认为此情况下“热死牛”,即末伏高温与立秋后“秋老虎”叠加,炎热时间延长。但今年末伏仅10天,实际影响可能有限。
立秋谚语品味
1、立了秋,把扇丢。
寓意:立秋时节,秋季开始,气温总趋势由热转凉,夏天酷热的天气很难再现,人们可以把手中的扇子放下,不要再贪凉。
2、立秋三天遍地红。
寓意:春天种下的作物,到了秋天就要逐渐泛红成熟了。
3、立秋三天,寸草结子。
寓意:立秋之后,作物步入成熟期,就连一寸长的小草也开始结子。如蒲公英的种子,就会随风四处飘落,到来年春天又会发芽生长。
4、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寓意:立秋之后,已过了大部分作物的播种时节,如此时才种芝麻,已无收获的可能性。
5、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寓意:立秋若是在农历七月,日子感觉过得慢;立秋要是出现在农历六月,人们就会感觉日子过得很快。
立秋节气的经典谚语精选
1、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2、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3、立秋雨丰,黍子返青。三伏有雨好种麦。
4、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5、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6、边心全部捋,四门落上锁。
7、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
8、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9、立秋前,三四天,白菜下种莫迟延。
10、草里的冬瓜,屋脊上的葫芦。
11、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12、重阳晴,米粮平。
13、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14、水面如镜,招来蝗虫。
15、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16、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17、秋不凉,粒不黄。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18、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19、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
20、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立秋的民间习俗
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2、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3、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4、吃“渣”
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5、秋忙会
秋忙会是立秋习俗之一,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6、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习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7、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8、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10、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11、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12、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