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东博《视觉异想集》摄影展在京开展
刘东博,3D 技术美术师、视觉特效师、摄影师。加州⼤学圣克鲁兹分校艺术学学⼠、理学硕士。
11月8日,《视觉异想集》刘东博影像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启幕。展览共展出30幅作品。
刘东博,一位工作在美国纽约的青年影像艺术家。现为3D技术美术师、视觉特效师、摄影师,拥有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艺术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
刘东博的作品试图将中国艺术传统的东方意境,与当代摄影的观念表达、构图张力、光影对比深度融合,通过人物的妆容、姿态所传递得情感力量,探讨人类对真实与美的共同追寻,在东方妆造与西式光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重构一种独特的视觉美学。
展览全程免费开放。展览持续至11月15日。
这不仅是一场摄影展,更是一场跨越文化、情感与意识边界的视觉旅程。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却情感日益抽离的时代,人们活在无数看不见的条条框框里。我们用标签划分彼此的身份,用规范约束每一个念头。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思维与思维之间筑起了高墙,文化与文化之间充满张力与误解。我们熟悉的是定义,却逐渐失去了对“本质”的感知。
摄影师刘东博将镜头对准这些“看不见”的界限。他试图捕捉人们未曾说出口的情绪,与那些被压抑、被遗忘、被格式化的灵魂片段。他关心的不是表面的风景,而是精神的地貌;不是再现现实,而是透视现实背后的呐喊。
在作品中,你也许会看到一位身着东方妆造的模特站在西式光影构图中,如梦似幻。你也许会感受到古老神话在数字纹理间的苏醒,听到某种声音——像是远古传说的回响,也像是当下内心的叩问。
《视觉异想集》想表达的是一种跨越:跨越文化的鸿沟,跨越时代的断裂,跨越语言与身份的限制,回归人类最根本的“感知”与“共鸣”。在作品中不以直白表达情绪,而是通过妆容、姿态、光影中微妙的节奏,传递出一种无法言说却能深刻感知的情感张力。
东方文化,柔中有刚,重在“韧”与“静”。 它像竹子一样,不以锋芒示人,却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它以“留白”“含蓄”与“顺应自然”为美学核心,通过光影的流动、意境的营造,引导观者在静谧中感知情绪,在有限中体会无限。它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讲求象外之意、画外之音。
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信念”与“力量”的表达。它相信个体的能动性,强调形体的结构与对抗,关注冲突中的升华与秩序的建立。西方的美,是雕塑感的,是建筑式的,是在破碎中重建意义,在光中寻找方向的力量美。
东方审美是一种不争、不显,却能穿越人心的力量,同时借鉴西方摄影中强烈的构图与光影对比,将那种“直面自我”的勇气与结构性的视觉语法融入创作,赋予作品以视觉冲击与精神张力。当这两种文化相遇,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次深度交融与重构。东西方的文化并不总是冲突,它们也可以交汇、融合,像光与影、阴与阳那样,彼此映照,彼此成全。
他所探讨的,不只是文化的区别,而是文化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原型:对真实的渴望,对美的追寻,对存在意义的叩问。在柔与刚之间、静与动之间、留白与表达之间,他捕捉到了某种新的可能——那是一种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完全属于西方的视觉语言,是属于当代的、全球的、共感的”艺术能量。愿这场展览,也能成为一次文化与心灵的双重照亮。在被喧嚣与焦虑包围的今天,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愿这场展览,成为一面镜子,也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彼此,也看见自己;穿越表象,也抵达心灵。
展览作品选登

感知的碎片
在一个由感知碎片拼凑成的世界里,一位年轻女子被一块块凝固的人体感官所包围——耳朵、眼睛、鼻子、嘴唇——它们被固定在石膏中,象征着社会如何将人的感官孤立出来、片面评价,而忽略了一个完整的个体。
她是一位艺术家,在这个迷恋表象与瞬息印象的社会中逐渐迷失。她开始尝试将这些散落的感官碎片重新拼凑,重建属于自己的身份。她涂成白色的双手,象征着创造与束缚,仿佛她既是雕刻家,又是自己雕塑出来的作品。她手持石膏制成的眼睛,对准自己的眼睛,试图用自己真实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透过社会那双疏离、带有偏见的目光。

堕羽之歌
她曾是光的生灵,如今披上悲伤的羽翼。黑羽浸透着被遗忘的祈祷,在泪与光之间闪烁。她周身弥漫着一首破碎的咏叹调——关于飞翔的回忆,却再也无法重现。
然而她不哭泣。她的坠落不是失败,而是启示——原来,自由从不在天际,而在于敢于坠向地面的心。

被遗忘的团圆
曾几何时,在灯笼微光摇曳、桂花酒香四溢的夜晚,莲华端坐在家宴的桌前。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时刻,然而她的心却被思念填满。她轻轻捧起一枚月饼,精致的花纹象征着团聚,但她最想与之分享的人,却已不在身旁。
桌面光滑的漆面映照出她的倒影,仿佛被撕裂的时光碎片,一半留在过去,一半困于现在。她依稀记得曾经的欢声笑语,记得秋夜里窃窃私语的温存,记得那双曾紧握着她的温暖手掌。而如今,只剩下菊花的暗香,伴随她沉默的叹息。
节日的灯火跳跃着,在她绣满花鸟的丝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过去正试图穿越时空,与她交汇。她是否会永远被困在昨日的回声里,还是能鼓起勇气,品味今日的甘甜?
她深吸一口气,轻轻咬下一口月饼,让浓郁的馅料在舌尖化开。或许,即便身处孤独,她依然可以铭记那些曾经的爱。毕竟,月亮总会照耀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连接着远方的心。

格栅之间
在一个充满严谨结构和无声传统的世界里,一位女子存在于格栅之间——半隐于线条之中,却又全然鲜活。木制格栅象征着束缚与秩序,映照出社会的期望与祖辈传承。
透过格栅的缝隙,她的双手探出,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斟茶、诵读古籍、运算数字,或是那出于好奇的轻柔触碰。
这些支离破碎的瞬间象征着过去与现在、责任与渴望之间的联系。茶水不断流淌,象征着时间悄然从指尖溜走,然而她始终沉静自若,目光穿越格栅,凝望着更远的前方。
她究竟是传统的守护者,还是渴望走出格栅,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幅画面诉说着身份、传承,以及在尊重过去与拥抱未来之间的微妙平衡。

葫芦仙子
在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古国里,流传着关于“葫芦仙子”的传说。她是诗人和学者的守护灵,只在心怀纯粹求知之念的人面前现身。身披象征丰盈、护佑与生命轮回的干葫芦,仙子常常徘徊在书卷之间,以纤指轻触书法,引导求道之人于字里行间发现隐藏的智慧。
她伫立在半透的卷轴之间,纸上满是墨迹与古印,仿佛正聆听着失落篇章中的低语。发间点缀着枝蔓缠绕的葫芦,象征她与自然及古老智慧之间的羁绊。她凝神静气,纤手轻抚书卷,仿佛与逝去学者的灵魂无声对话。
此画面如同一首无声的诗,吟诵着文化遗产、转瞬即逝之美与知识守护者的存在。

花瓣之梦
在隐秘幽静的花瓣之境,花朵以低语的秘密绽放,空气中流转着古老的摇篮曲,居住着一群纤细灵动的小精灵,被称作心蕊灵裔。其中一位,便是温柔的织梦者——璃蕊,她的翅膀由晨露与晶光编织而成,如梦似幻。
每当夜幕降临,璃蕊便蜷缩在一片心形花瓣的弯曲处,与大地的脉动同息相连。这片花瓣是神圣之物,相传能承载整个森林的梦境。而当璃蕊沉睡时,她的梦境便悄然织入林间生灵的心头,为万物带去安宁,使昼夜之间始终维持平衡。
她身上的衣衫,仿若云雾与月光缝制,轻盈如烟,星辉下隐隐泛着微光。翅膀上的水晶珠,藏着遗忘的心愿,在黎明到来时,化作晶莹的露珠洒落人间。
在这一刻,介于梦境与晨曦之间,她静静躺在花瓣之上,仿佛凝聚了世间所有柔软与永恒。

回忆之河
在一间弥漫着深红色调的静谧房间里,美在记忆与现实之间徘徊。流淌在桌面上的黑色墨迹不仅仅是颜料——它们是她的记忆,被她亲手缓缓展开并引导。每一笔,都是她曾经走过的路,曾经做出的选择。
她被鲜红染满的手指,诉说着她竭尽全力想要守住那些正在消逝的回忆。两座石狮子雕像静静守护着她的过去,象征着她拼命抓住的重要时刻。那蜿蜒曲折的墨迹在她的意识中延展,而她疲惫的头靠在冰冷的桌面上,沉浸在回忆的漩涡中。
从她脸上流下的红色泪痕,映照出她最痛苦的记忆——那些牺牲、心碎,以及传统赋予的沉重负担。然而,她依旧继续描绘着,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平静——或是,找回那份害怕已逝去的快乐。
美知道,这场仪式或许会将她彻底吞噬,但她依然执着地画下去。因为遗忘,便意味着彻底失去自己。

觉醒
在创造的寂静深渊中,她潜藏于那脆弱的壳中。她的身体缀着初生的羽毛,仿佛既非完全的人类,也非真正的天使,被困于两个存在维度之间。
包裹着她的蛋壳不只是摇篮,更是蕴藏无限可能的圣所。壳上的裂痕不是破碎的象征,而是即将重生的低语。飘落的羽毛,轻柔如梦,仿佛来自尚未经历的生命片段——尚未张开的翅膀所留下的痕迹。她曾是光的生灵,如今披上悲伤的羽翼。黑羽浸透着被遗忘的祈祷,在泪与光之间闪烁。她周身弥漫着一首破碎的咏叹调——关于飞翔的回忆,却再也无法重现。
她并非沉睡,而是在梦中构建未来。她的静默中蕴藏着一种深沉的力量,那是蜕变前最纯粹的宁静。这不是脆弱,而是一种孕育;是一种无声的承诺——关于飞翔、关于尚未展露的灵魂形态。
不久,这个世界将见证她的轮廓。只需一口气,一次舒展,她便将升起——迈向未知,迈向命运,迈向光明。

泪之梯
在她紧闭双眼的宁静世界里,一座梯子悄然升起——脆弱却坚定,由她记忆的碎片拼成。每一个微小的自己都在向上攀爬,颤抖着一步一步,朝着那片被不安的乌鸦填满的天空。
每一根梯级,都是她曾经历的痛苦——她流下的泪,如今化作支撑她前行的阶梯。乌鸦在空中盘旋,像是疑惑与恐惧,试图将她再次拖回沉默的深处,但她仍在继续攀登。
因为在她的悲伤之中,潜藏着一种静默的力量——那是超越自我的勇气。尽管她尚未抵达顶端,但那段向上的旅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反抗,对抗过去的重量。

秘密的守护者
她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被锻造而成。被低语和隐秘包裹,秘密的守护者承载着无数未曾言说的重量。她肌肤上的金色碎片,如同遗失的忏悔,而缠绕在她发间的钥匙,绝非简单的装饰,而是锁住无法言说之事的枷锁。
她的双唇,被一只精致却坚定的机关封缄。那扣住她声音的蝶形锁扣,并非诅咒,而是一种使命。她是危险知识的守护者,是被遗忘誓言的载体,是背叛与禁忌之爱的无声见证者。
有人说,如果你凝视她的眼睛足够久,或许能听见过去的回响——那些她吞噬的声音,那些被时光湮灭的秘密,她只是在等待那位对的人,等待那个合适的时机,等待那把能够解开一切的钥匙。

绮影框韵
在一个超越时间、现实与虚幻交织的静谧空间里,一位年轻女子静静端坐于镜框之后。这面镜框并未悬挂于墙,而是悬浮于她面前,将她的面容与躯体割裂开来。它象征着社会不断试图定义、规训、裁剪个体身份,将一个鲜活的灵魂,化作一幅静止的肖像。
她的神情遥远而沉思,仿佛困于一场内心的对话。双颊浓重的腮红与盈润的唇色,透露着表演的痕迹——是被赋予的角色,亦或是甘愿承载的面具。
这组静物,借鉴了古典静物画的传统,将寻常之物承载寓意。而在这幅画面中,静物不再是形态与色彩的练习,而是对人如何布置自己的可见人生,以及自我与外界目光之间张力的沉思。

人工智能
她本是一个普通的女生。
医生说她的身体撑不过那个冬天。
可当她再次醒来时,冬天早已过去,而她,也不再有“身体”。
她的皮肤被金属取代,身上插满管子,眼睛能捕捉光谱的每一个波长,心脏被装上一颗脉动的能量核。
科学家告诉她:“你是重生的奇迹。”
可她听不见心跳。那一刻,她只是静静望着自己金属反光的指尖,觉得世界变得很冷。
她开始学习适应新的“生命”。
她能走得更快,看得更远,甚至能在黑暗中分析空气中花粉的数量。
当她再次试图产生人类的情感时,
却发现自己没有“心”。

太极
她跪于阴阳交界的空境之中。她的身影连接着黑与白、虚与实——既属于宇宙,又深深扎根于人间。
上方的白象征纯净的思绪,下方的黑承载存在的重量。两者相融,构成永恒的循环,而她在其中寻得平衡与安宁。
独处中,她是完整的;寂静里,宇宙透过她轻轻呼吸。

提线木偶
她静静地坐着,姿态优雅,却又仿佛被束缚着——身披柔软的薄纱,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安的迹象。那些木制的手触碰着她,仿佛在无声地讲述一个隐秘的故事:一只手遮住了她的视线,另一只手轻抬着她的下巴,第三只手则安静地停留在她的心口旁。这些手并非她的,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她,象征着那些无形的力量——塑造着她的身份、选择与人生轨迹。
桌上的木偶像是她自身的投影——简化却又熟悉的存在。那断裂却又可控的木质肢体,似乎暗示着在掌控与自主之间的挣扎。她手指和手腕上的暗色印记宛如机械关节,模糊了血肉与木偶之间的界限——仿佛提醒着人们,社会期待、传统束缚,甚至个人的不安都可能让人感到被操控或不完整。
然而,她的神情虽静,却透着一丝不屈——艳红的唇色,目光中闪烁着清醒的意识。她并未完全屈服;在那份沉静中,仍潜藏着一份力量。也许,她正逐渐意识到那些操控她的手,或许,她正学习如何挣脱这些束缚——将那些控制的丝线转化成自己编织人生的线索。

永恒的缪斯
在一座被常春藤覆盖的古老庄园里,一架尘封已久的古钢琴静静地伫立着。少女Jasmine坐在琴前,指尖轻轻掠过那些斑驳的琴键。她并非寻常的音乐家,而是一位被困于时间长河中的灵魂,受困于早已逝去的旋律之中。
她面前那面华丽的金色镜框并非普通的镜子,而是一件承载着神秘力量的古物。每当她凝视镜中的自己,便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副倒影,而是无尽的递归——一个个越来越小的肖像仿佛在不断向过去折叠,现实与回忆交错相融。
她头上的乐谱装饰似乎低声吟诵着一首未完成的旋律,那是她在无数个轮回中弹奏过的曲子,却从未能填补最后的音符。她曾是公爵夫人、作曲家、灵感缪斯,但无论身份如何变换,心中的渴望始终未曾改变——她渴求自由。
传说,若能找出那遗失的音符,镜中的诅咒便会被打破,她也能从这无尽的轮回中解脱。然而,时间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循环,就如同镜中的倒影一般,一层又一层,永无止境。

诱惑
在红色的静寂中,一场关于触觉的仪式悄然展开——黑色的手从虚空中伸出,既非人也非影,将她的面容雕塑成命运的形状。每一根指尖都藏着不同的情绪:欲望、恐惧、记忆、权力与臣服。它们不是掐紧,而是定义。
她的双眼紧闭,不是看不见,而是信任——或许,是对无法命名之力的臣服。她身后的黑暗如心脏般跳动,古老、原始,低语着:美从不纯粹,纯粹从不安全。
她既是天使,也是魔;既是容器,也是虚无。通过她,诱惑不再是罪,而是一种必须直视的真理。

自我绽放
一位女子静静伫立,周身被纷飞的花瓣与轻柔的花朵环绕。花朵不仅围绕着她,似乎也从她体内悄然生长而出——缠绕于衣领,簇拥于指尖,蔓延于面庞,仿佛她本身便是一座盛放的花园。
她的目光遥远而温柔,仿佛正凝视着超越可见之物的存在——一种内心悄然滋长的生命力。画面中黄色与橙色的花朵,象征着希望、重生,以及温柔却坚定的抗衡。光影交错洒落在她脸上的明暗对比,仿佛在诉说着脆弱与坚韧并存的故事。
这不仅是一幅女子与花朵相伴的肖像,更是一场关于自我内心如何悄然绽放的沉思。那些花朵,寄托着情感、回忆与温柔的瞬间,悄悄在灵魂深处生根发芽,最终化作只有在全然敞开心扉时,才能被看见的形态。
视觉异想集
摄影师:刘东博
时间:2025年11月8日至15日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