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这是王羲之花了14年才写成的“草书教科书”,被列为世界级珍宝!

已有 6 次阅读   3小时前
这是王羲之花了14年才写成的“草书教科书”,被列为世界级珍宝! 

朱熹曾评价王羲之此帖是“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也就是说领会并运用字帖里笔墨所蕴含的神韵与意趣,(王羲之书写时)心态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写出的字呈现出的意境和格调高远超脱。

既不被既定的书写规则、技法死死束缚住,也不刻意追求 “摆脱这些规则技法” 的效果 —— 而是在通晓规则、熟练运用规则的基础上,达到了一种自然自在的书写境界。

王羲之此帖自问世以来,就被奉为草书界的“无上范本”,褚遂良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皆从其中汲取笔墨养分,后世草书中的笔法技巧、字形变化,几乎都能在此找到源头。此帖就是《十七帖》,它不是王羲之所写的单一书帖,而是王羲之的二十九封书信手札的合集,因帖前的大字十七而得其名。

这帖合集是王羲之在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年)14年间,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二十九封书信合集。可就是这么一本“手札集”,却完整的记录了王羲之从44岁到58岁之间的不同的书法展现,从早年的随心而书的灵动,到后期精研技法的沉稳,笔法愈发圆融、结体愈发稳健、章法愈发生动,最终成就了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的至高境界。

狂草不一样,狂草喜欢用大量连笔来追求气势,而《十七帖》走的是含蓄路线,透着一股自然质朴的美,也正因如此,它把草书布局的高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的是,《十七帖》最初的手写原稿早就找不到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唐宋年间的拓本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拓本版本也有挺多,其中就以唐代刻的 “冯铨本” 特别完整、做工精良,每个字的笔画细节都很清晰,被称作 “一级重宝”。但是呢,我个人是比较推崇这个宋拓本的,因为有文徵明朱砂写的释文,让人更容易读懂,价值也更高了。

此本呢,曾经是被赵孟頫收藏过,后来文徵明又对它进行了考证、释文和题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重点就在这了,因缺失有人补上了,还有给加上小楷释文了,我们在学习之时就可以省去很多功夫了,成为承载中国草书艺术底蕴的 “活教材”。

草书以笔画省略、结构简便为特色,以点画代偏旁,符号化特征显著。笔划间相互连带呼应,便于快捷书写,更能抒发书者情感。《十七帖》完美诠释了草书的这些特点,笔意连绵,气势超绝,字体大小、轻重、浓淡、干湿恰到好处,既有大气磅礴之势,又具细腻精致之美。

所以说王羲之的《十七帖》,是草书领域当之无愧的“教科书”,被尊为“书中龙象”。千年来,它一直是草书学习的无上范本。看《十七帖》里的字,每一笔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粗细、轻重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它的美不声张,也不刻意表现,而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看着让人心情舒畅,还透着股灵动的神采。这种不刻意的美,才真正打动人心,也值得我们学一辈子。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