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相声圈的“定海神针”,甭管是常泡茶馆的老票友,还是刷短视频听段子的小年轻,都得提俩名字——姜昆和马志明。这二位爷,那可是相声界的“双子星”,名字往那儿一放,比郭德纲的“云鹤九霄”还响亮,艺术造诣更是刻进了相声的骨子里,后辈们捧着他们的段子当教科书啃,那都得恭恭敬敬的。
可有意思的是,都是奔着八旬去的人,都是从相声的黄金年代闯出来的角儿,这岁月在他俩身上留下的痕迹,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一个活得像胡同里的老顽主,拎着菜篮子都能哼着太平歌词;一个沉得像茶馆里的老茶根,往那儿一坐就透着股艺术的厚重。今儿个咱就用老北京的侃大山劲儿,好好唠唠这两位大师,看看同是相声泰斗,咋就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采,又咋凭着各自的本事,把相声这门老艺术给撑得稳稳当当。

一、街头偶遇姜昆:退休比上班还忙的“快乐老炮儿”
前阵子有网友在朝阳菜市场碰到姜昆,那画面给拍得活灵活现:老爷子穿件藏蓝色的夹克,里头搭件纯棉白T恤,手里拎着个布兜子,装着刚买的西红柿和黄瓜,碰见摊主还能唠两句“今儿这菜价又涨了啊”,那股子亲切感,跟隔壁胡同里遛鸟的大爷没两样。
有人说“姜昆这退休生活也太接地气了”,可您不知道,这老爷子哪儿是退休啊,分明是开启了“第二春”。别看他早过了领退休金的年纪,脚步比小伙子还轻快,今天去大学里讲相声文化,明天去社区里给老街坊演小段,后天又出现在非遗保护的活动现场,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总挂着笑,那精气神儿,谁见了都得夸一句“姜老师真年轻”。
去年重阳节,他还带着一群年轻相声演员去养老院演出,没搭华丽的舞台,就搬个小马扎坐在老人中间,即兴编了段《养老乐》,把养老院里的趣事全编进去了,“张大**广场舞跳得比小媳妇还俏,李大爷的棋瘾比烟瘾还大”,逗得老人们眼泪都笑出来了。演出结束后,有老人拉着他的手说“姜昆啊,听你的相声,比吃保健品都舒坦”,他乐呵呵地回“只要您乐意听,我就常来”。
姜昆的乐观,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当年他凭着《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火遍全国的时候,没飘;后来相声市场起起伏伏,有人说他的段子“过时了”,他也没恼,反而琢磨着怎么把新社会的新鲜事儿编进相声里。他常说“相声不是老古董,得跟着时代走,老百姓的生活变了,咱的段子也得变”,所以他的作品里,既有老相声的“抖包袱”技巧,又有新社会的“热梗”,年轻人听着不觉得老气,老票友听着也觉得有味道。

有回他参加综艺,主持人问他“您都这岁数了,咋还这么拼”,他摆着手笑“拼啥啊,我这是玩!我爱相声这玩意儿,跟它待在一块儿比啥都舒坦,这不是工作,是乐子”。您瞧瞧,这心态,难怪他八十来岁还能蹦蹦跳跳,拎着菜篮子都像在舞台上走台步,这才是把爱好过成生活的最高境界。
二、台上见马志明:自带“艺术气场”的沉稳大师
要是说姜昆是胡同里的“快乐老炮儿”,那马志明就是茶馆里的“镇场先生”。甭管是看他的演出视频,还是见他在文化活动上的发言,都能感觉到他身上那股子沉劲儿——头发虽白得透亮,却梳得一丝不苟;脸上的皱纹深是深,可每一条都透着对艺术的琢磨;说话慢条斯理,吐字清晰,每一个词都像在相声里“抖包袱”似的,有分量,有味道。
马志明的“沉”,那是有来头的。他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儿子,打小就泡在相声堆里,听着父亲的《逗你玩》长大,基本功扎实得能当教材。当年他学相声的时候,马三立对他那叫一个严,一个“报菜名”练不好,就得罚他站着背一下午,一个“倒口”说得不地道,就别想上桌吃饭。这份严,把“艺术较真”的劲儿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有回他参加相声传承论坛,有年轻演员问他“现在观众都爱听网红段子,传统相声是不是没人听了”,马志明没立马回答,先喝了口茶,然后缓缓说道“传统相声不是老古董,是根儿。你连根儿都没扎稳,就想往天上长,那不是瞎折腾吗?创新不是丢了老本儿,是在老本儿上添新花样”。这话听得台下的年轻演员们频频点头,比听多少节专业课都管用。
他在台上的表演,更是把这份“沉”发挥到了极致。别的演员上台都爱用夸张的动作逗乐,他偏不,往那儿一站,手往袖子里一揣,就凭着一张嘴,把《大保镖》《报菜名》这些老段子说得活灵活现。他的相声不追求“三秒一个包袱”,而是像老北京的炸酱面,得慢慢品,品着品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琢磨出味儿了。有老票友说“听马志明的相声,就像喝二锅头,初尝辣,再尝香,后劲还足”。
私下里的马志明也不爱热闹,除了必要的文化活动,大多时候都待在家里琢磨段子,或者教徒弟练基本功。有徒弟说,马老师家里堆得最多的就是相声脚本,有的都翻得卷边了,上面还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他常跟徒弟说“艺术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虚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观众,到最后丢的是自己的脸”。这份对艺术的较真,比他头上的白发还显眼。
三、风格大不同:一个“接地气”,一个“有底蕴”
姜昆和马志明的风格差异,用老北京的话说,就是“一个是炸酱面配蒜,一个是烤鸭配茅台”,各有各的味儿,各有各的受众。

姜昆的相声,主打一个“接地气”。他最擅长把生活里的鸡毛蒜皮、社会上的新鲜事儿编进段子里,语言通俗易懂,包袱来得自然,就像街坊邻居在跟你唠嗑,不知不觉就让你笑出声。当年他的《如此照相》,把文革时期的荒诞事儿说得又可乐又心酸;《虎口遐想》里,把一个人掉进老虎洞的心理活动演得活灵活现,既逗乐又透着对生活的观察。
有回他在社区演出,看到小区里的老人都在玩智能手机,就即兴编了段《手机趣事》,说“我家老太太学用微信,发语音把‘吃饭了’说成‘吃范儿了’,给我发红包点成了‘转账’,转了我两千块,还说‘儿子,妈有钱’”,逗得台下的老人直拍大腿,说“姜老师这说的就是我家那口子啊”。这种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幽默,最能戳中人心。
而马志明的相声,则是“有底蕴”的代表。他的段子里,藏着老北京的文化,藏着对人性的琢磨,藏着对艺术的敬畏。他的《大保镖》,把一个爱吹牛的武师演得入木三分,既逗乐又讽刺了“纸上谈兵”的人;《纠纷》里,两个小市民为了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握手言和,笑着笑着就让人琢磨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马志明的相声,还特别讲究“说学逗唱”的基本功。他的“说”,吐字清晰,节奏明快;他的“学”,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他的“逗”,包袱不硬凑,全靠情节推动;他的“唱”,太平歌词唱得有板有眼,比专业的戏曲演员还地道。有业内人士说“马志明的相声,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都有讲究”。
虽然风格不同,但俩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对相声的热爱。姜昆说“相声是我的命,只要我还能开口,就不会停下”;马志明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说相声,把它说好,把它传下去”。这份热爱,让他们在相声的舞台上坚守了一辈子。
四、传承路上的“双子星”:一个引创新,一个守根基

现在的相声圈,年轻演员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刁,老相声想留住人,就得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平衡。而姜昆和马志明,就像相声传承路上的“左右护法”,一个领着后辈往前闯,一个帮着后辈扎稳根,俩人配合着,把相声这门老艺术给盘活了。
姜昆是“创新派”的代表。他总说“相声不能守着老本子过日子,得跟着年轻人的脚步走”。这些年,他牵头搞相声大赛,发掘了不少年轻人才;他鼓励年轻演员把网络热词、短视频里的趣事编进相声里,还亲自跟年轻演员合作,演《新虎口遐想》,把现在的职场压力、生活烦恼编进段子里,既保留了老段子的韵味,又添了新的时代气息。
有回他跟一个年轻演员搭档演出,年轻演员用了不少网红梗,台下的小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可有些老票友却觉得“不正宗”。演出结束后,姜昆特意跟老票友解释“老相声是根,新元素是叶,有根有叶才能长得旺。咱们当年听的段子,也是当时的‘新玩意儿’,现在的年轻人,也得有他们能听懂的相声”。这番话,说得老票友们心服口服。
马志明则是“守根派”的中坚。他常跟年轻演员说“基本功是相声的命根子,你连‘报菜名’都背不下来,连‘倒口’都说不地道,还谈什么创新?那不是瞎胡闹吗?”他把自己多年的演出经验、基本功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还整理了马三立的相声脚本,出版了《马氏相声选》,就是为了让传统相声的根能扎得更深。
有个年轻演员跟他学《报菜名》,总把“蒸羊羔、蒸熊掌”说得磕磕巴巴,马志明没骂他,而是每天陪着他练,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地抠,练了一个月,年轻演员终于能流畅地背下来了。马志明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才像话,基本功练扎实了,以后不管演什么段子都不怕”。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风格不同”的大师,私下里关系特别好。有回在相声传承会上,姜昆说“相声不只是表演,它更是交流的艺术,得跟观众交流,跟时代交流”,马志明接着补充“我们要在传统中寻找创新的可能,不能丢了老本儿,也不能怕新东西”。俩人一唱一和,把相声传承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台下的年轻演员们听得津津有味,都觉得“这才是大师的境界”。
五、岁月不败真热爱:艺术生命比年纪更重要
有人问“姜昆和马志明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折腾啥?”可在这两位大师眼里,年纪从来不是限制,热爱才是动力。姜昆八十来岁还能在舞台上蹦蹦跳跳,马志明头发白了还能把段子说得字正腔圆,靠的就是对相声的那份执念。
姜昆曾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干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要还有一颗热爱相声的心,我就不会停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他还牵头组织了“全国相声巡演”,从北京到天津,从上海到广州,跑了十几个城市,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有观众说“看姜老师的演出,就像看自己家的长辈,亲切又踏实”。
马志明则说“传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我是马三立的儿子,是相声的传承人,我得把这门艺术传下去,不能在我手里断了”。他的书房里,挂着马三立的亲笔题词“艺无止境”,这四个字,成了他的座右铭。每天早上,他都会先对着题词鞠个躬,然后开始琢磨段子、教徒弟,几十年如一日。
这两位大师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岁月能改变人的容貌,却改变不了对热爱的坚守。姜昆的乐观,马志明的沉稳,看似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实则都是对生活、对艺术的敬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有热爱,就能活出精彩”。
现在的年轻相声演员,也在跟着他们的脚步往前走。有的像姜昆一样,在创新的路上大胆尝试,把相声和短视频、直播结合起来;有的像马志明一样,在传统的根基上默默坚守,把老段子演出新味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姜昆和马志明的指引。
结语:听的是相声,品的是人生
唠到这儿,咱也该明白,姜昆和马志明这两位大师,之所以能在相声界站稳脚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艺术造诣高,更因为他们活得真实、活得执着。姜昆的乐观,让我们看到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马志明的沉稳,让我们懂得了“传承需要坚守初心”。
现在的我们,坐在家里刷着手机听他们的相声,笑着笑着,就会想起小时候在茶馆里听相声的日子,想起那些简单又快乐的时光。他们的相声,不仅是逗乐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生的镜子,让我们在欢笑中琢磨生活的道理,在段子里感受文化的魅力。
未来的日子里,姜昆和马志明的身影可能会慢慢淡出舞台,但他们的段子、他们的精神,会一直留在相声的舞台上,留在每一个热爱相声的人心里。而我们这些观众,能做的,就是多听听他们的相声,多支持年轻的相声演员,让这门老艺术能一直传承下去,一直给我们带来欢笑和温暖。
最后,咱也问句实在的:你最喜欢姜昆和马志明的哪段相声?是姜昆的《虎口遐想》,还是马志明的《大保镖》?评论区来唠唠,咱一起聊聊相声里的那些乐子和道理!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