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杨绛妹妹杨必:以姐夫钱钟书为择偶标准,一生未嫁,46岁梦中去世

3 已有 15 次阅读   2025-09-26 22:18
原创 杨绛妹妹杨必:以姐夫钱钟书为择偶标准,一生未嫁,46岁梦中去世
景同卿 2025-09-26 16:32
《晨光中的才女:杨必的传奇人生》
当第一缕金灿灿的阳光跃上斑驳的老墙时,整个世界仿佛被施了魔法般焕然一新......这段充满诗意的文字,出自中国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副教授杨必的散文《光》。在这篇文章里,初升的太阳驱散阴霾,为世间带来希望。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位终身未嫁的才女,却没能被这金色的晨光唤醒,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说起杨必,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起她的四姐——文学大师杨绛,却是家喻户晓。1922年出生的杨必,是杨家最小的女儿,比杨绛整整小了11岁。在姐妹中排行第八的她,得名于父亲杨荫杭的巧思——用八的古音谐字必为她命名。
杨荫杭是赫赫有名的江南才子,早在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会,是第一批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后,他先后在司法界和教育界任职。生长在这样书香门第的杨必,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由于母亲怀她时体弱,杨必从小体质欠佳,常年与药为伴。更特别的是,她的相貌酷似早逝的二姐,这让家人对她格外怜爱。但这份宠爱并未将她惯坏,反而培养出一个活泼可爱、语言天赋惊人的小姑娘。
杨绛曾回忆,两岁多的杨必有次从楼梯上滚下来,小脸上还带着黑灰,却像个小大人似的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这囫囵二字用得妙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跌跌撞撞的场景。杨必还特别擅长模仿,无论是家里憨态可掬的小狗,还是电影里的人物,都能学得惟妙惟肖。
1937年日军侵华,杨家被迫离开苏州避难。当时母亲已病危,父亲让杨必随姑母先行离开,倔强的她却坚持留下陪伴母亲到最后。这段经历,或许也塑造了她坚韧的性格。
父亲临终前特意嘱咐杨绛:阿必就托给你了。深知女儿性情的杨荫杭还说:阿必的婚事,若没有合适的,宁可不嫁。正如父亲所料,杨必虽然外表柔弱,骨子里却极有主见。连钱钟书都称她是杨家的西碧儿(西方预言家),说她虽年纪最小,却比谁都成熟稳重。
在感情方面,杨必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态度。好友贾植芳曾为她介绍留欧学者林同济,但缘分未到;在外文系任教时,她与中德混血的刘德中被誉为金童玉女,却因对方已有家室而止步于友谊。最终,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选择了一生独身,成为复旦著名的玉女教授。
在翻译领域,杨必的成就令人瞩目。她翻译的《名利场》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英语全是在国内学的。在傅雷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翻译工作。钱钟书推荐的《剥削世家》是她初试啼声之作,随后的《名利场》更让她声名鹊起。
杨必的翻译独具匠心。她将直译生硬的善良的心,微笑,温柔,和善,慷慨的心转化为心地厚道、为人乐观、心胸开阔、温柔可亲,既准确传达了原意,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翻译理论家李端严盛赞她的译作忠而不拘泥,灵活而不失严谨。
然而,长期的伏案工作严重损害了杨必的健康。1968年,年仅46岁的她在睡梦中离世。尽管有人猜测是自杀,但杨绛坚持认为妹妹是因心脏衰竭去世。在复旦的档案里,杨必的健康状况早已亮起红灯:神经衰弱、高血压......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虽然生命短暂,却以两部译作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她笔下那跃上墙头的第一缕晨光,虽然转瞬即逝,却永远定格在文学的天空中。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