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37岁张伯驹,买通守卫,潜入内宅,拉起将军20岁未婚妻,撒腿就跑

2 已有 48 次阅读   2025-08-10 21:00
原创 37岁张伯驹,买通守卫,潜入内宅,拉起将军20岁未婚妻,撒腿就跑
南南历史观 2025-07-15 16:34
37岁张伯驹巧妙策马,越过层层难关,拉起潘素飞奔离去……
1935年,年届37的张伯驹前往上海出差,顺便拜访几位老朋友,彼此相聚共叙旧情。朋友们闲聊之余,难免请了几位姑娘为大家斟酒添兴。张伯驹平日里并非嗜酒之人,素来不喜欢喧闹的场面,但在朋友的热情邀约下,终究没能拒绝,便一同前去。
酒过三巡,忽然,众目睽睽之下,一位婀娜多姿的年轻女子走进了房间。她轻盈步伐,怀中抱着一把琵琶,琵琶弦音刚刚响起,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那女子,正是潘素。
张伯驹一见之下,仿佛天降仙女,心头不由得一震,犹如琴音悠扬地轻轻拨动了他心底深处的弦。他瞬间被她的气质和琴音所征服,脑海中如同有一股灵感涌现,急忙提笔写下了这样一副诗联:
“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潘素,原名潘白琴,生于1915年,苏州人,家族曾是名门望族,祖上曾任过清朝宰相,是典型的书香世家。然而到她父亲潘智和这一代,家道中落,风光已不复存在。潘智和沉迷奢靡,挥霍无度,最终把家族积蓄一丝不剩。所幸,潘素的母亲家世依然显赫,且极为贤淑,她为了让潘素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节衣缩食,聘请了多位名师教导她琴棋书画。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潘素年少时便得以精通各类技艺,气质出众,仪态非凡。可是,她1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潘素失去了她唯一的依靠。那时,潘素才真正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寒冷与无助。继母继承了她母亲的位置,却并不懂得如何照顾她,最终将她送进了风月场。
然而,潘素虽身处风月之地,依旧凭借着出色的才华和美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她不仅琵琶弹得出神入化,气质高雅、谈吐不凡,而且她的美貌和才情也很快使她声名远播,成为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潘妃”。张伯驹写下的这副诗,将她的美貌与古代王昭君并列,令人称奇。
潘素自然对张伯驹的这份赞美心生感激,二人很快心生爱意。张伯驹的俊朗气质和深情使潘素的心悄然动摇。此时的潘素年仅20岁,而张伯驹已是37岁,两人心意相投,暗生情愫。
然而,正如世间的爱情往往曲折离奇,潘素早在遇见张伯驹之前,便已经有了心上人——臧卓,一位位高权重的中将。两人甚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若没有张伯驹的出现,潘素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将军夫人。可当张伯驹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时,潘素才发现自己或许一直在错过真正的爱情。
“错了就改,不能再让自己后悔!”她决心摆脱过去,选择与张伯驹共度一生。但臧卓并不甘心就此放手,作为一个粗犷的男人,他选择了软禁潘素,将她严密看守,不让她与外界接触。潘素被困在臧卓的府中,日日眼泪满面,张伯驹则心急如焚,思念她不已。
面对困境,张伯驹决定拼一把。他知道,自己在上海的力量有限,无法与臧卓抗衡,但他并不孤单——他有一群铁杆朋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张伯驹通过贿赂买通了臧卓的卫兵,趁臧卓外出之时,悄悄闯入潘素被软禁的房间,将她救出,并一起逃离。
两人随后乘坐张伯驹提前准备好的车票,悄无声息地离开上海,飞往北平,展开新生活。尽管经过了一番波折,但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张伯驹的勇气与决心,最终为两人带来了幸福,证明了只要敢于拼搏,生活总会给出意想不到的回报。
婚后,张伯驹与潘素携手共度了许多美好时光。他们如同天作之合,和谐相伴,琴瑟和鸣。每当重要节日,张伯驹都会写诗词赠与潘素,向她表达自己满满的爱意。一次,张伯驹带着潘素前往峨眉山游玩,心生感动,写下了一首词送给她,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相携翠袖,万里看山来。
云鬓整,风鬟艳,两眉开,净如揩。”
每当潘素看到这些词,她总是心头一热,脸上不禁浮现出淡淡的红晕,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爱意。
几年后,在潘素生日那天,张伯驹早早起床,研墨写下一首深情的词,赠送给她:
“明月一年好,始见此宵圆。
人间不照离别,只是照欢颜。
侍婢梅花万树,杯酒五湖千顷,天地敞华宴。主客我与汝,歌啸坐花间。”
词中,张伯驹用自己和潘素的爱比作梁鸿与孟光,承诺两人会永远相伴,白头到老。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浓烈的爱意,让所有听到的人都为之动容。
随着岁月的流逝,二人相伴已久,爱情仍然如初。即便在张伯驹80岁时,临别西安时,他仍然用诗词表达对潘素的不舍与深情,写下《鹊桥仙》赠送给她:
“不求蛛巧,长安鸠拙,何羡神仙同度。
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
这份爱情,如诗如画,千百年来,都令人叹为观止。张伯驹与潘素的故事,正是民国文人深情与浪漫的典范。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