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终于知道,林徽因和冰心为什么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了

1 已有 117 次阅读   2025-07-06 18:21
原创 终于知道,林徽因和冰心为什么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了
金娃趣谈史 2025-07-05 14:34
很久以前,我便听说过民国文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杨绛看不起张爱玲,张爱玲对冰心不屑,冰心又瞧不上林徽因。其实,在那时的文学圈中,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并不少见。林徽因无疑是那时候的才女之一,她不仅擅长诗文创作,像她的经典作品《你是人间四月天》便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但她真正钟爱的却是建筑设计这片领域。
林徽因与冰心,两位民国时期的文学巨擘,初时曾是惺惺相惜的朋友。1925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在那里,她遇见了冰心,后者当时正和吴文藻一起在康奈尔大学进修法语。梁思成与吴文藻是清华大学的校友,也有着深厚的友谊,且曾住在同一个宿舍。
在这异国他乡,两对年轻恋人的相逢自然充满了话题,从理想到现实,再到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畅想。为了享受片刻的宁静,他们还会约定一起到宾夕法尼亚州的郊外去野餐。草地上,林徽因和冰心留下了那张珍贵的合影,成为了她们青春岁月的美好见证。那段留学时光,是她们最快乐的日子。如果时间倒流,假设她们没有回国,或者其中一人没有回去,我相信她们的友谊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永远。
然而,世事往往没有“假设”。随着一篇小说的发布,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最终走向了反目成仇的结局,至此再无来往。她们的关系让后人感到无比惋惜,李健吾先生在其散文《林徽因》中曾深刻地总结道:林徽因与冰心的关系,既是朋友,又如同仇敌。
据说,林徽因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生喜欢热闹,她会在自家的大宅子里举办文化沙龙,邀请当时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像沈从文、胡适、徐志摩、金岳霖等都曾是常客。聚会里,大家谈论时弊、古今历史,气氛热烈非凡。而作为那场聚会的中心,林徽因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焦点。
然而,这种文人气息浓郁的聚会氛围,却让冰心感到厌烦。她只去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参加过。更重要的是,她极度不喜欢林徽因在聚会中受到的“众星捧月”的待遇。林徽因似乎总是轻松地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而冰心则对此心生不满。
1933年9月,冰心发表了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该小说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文章中的女主角是一位喜欢将一群文学男性围绕在身边的女人,每天她都在家里接待各种画家、诗人、哲学家等,名义上是讨论文学,实则充斥着暧昧气息。而故事中的丈夫则始终宽容大度地接受这一切,毫无怨言。小说发布后,整个文艺圈为之一震,纷纷猜测其中的隐喻,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为,冰心笔下的女主角无疑就是林徽因,至于那些画家、诗人,也显而易见地指向了金岳霖和徐志摩。
有一位朋友将小说传给林徽因看,而她此时正在山西进行庙宇考察。看完小说后,林徽因并没有说什么,而是默默带回了一坛老醋,托人送给冰心,这个举动显然是在暗示冰心——你是不是“吃醋”了?
冰心收到这份“礼物”后,心里自然不悦,但她敢怒不敢言。她的心情可想而知,复杂而又纠结。两人的矛盾,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愈演愈烈。
随着“七七事变”爆发,林徽因和冰心的家庭都迁往昆明。林徽因一家最初住在巡津街,之后迁至龙头村,而冰心则先后居住在螺蜂街和维新街,彼此的住处相隔不过十几分钟的步行距离。然而,尽管如此接近,她们再也没有任何交流,原本亲密的关系早已成空。
人们常常疑惑,冰心为何会写出这样的小说?有人认为,她或许是对林徽因在国难之时,仍能高谈阔论而心生不满。冰心或许是通过这篇小说,既表达了自己对林徽因的愤怒,又借此批判了当时文坛的堕落与沉沦。但实际上,这种理解未免对林徽因与梁思成有所误解。事实上,在“七七事变”后,林徽因和梁思成曾主动要求政府组织北平保卫战,并表示愿意留守北京与敌军作战。没过多久,他们还收到了几所美国高校的讲学邀请,但两人却拒绝了,理由十分坚定:“我的祖国正面临灾难,我不能离开她,如果我死在刺刀下,我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
令人唏嘘的是,直到今天,冰心的性格与作品依然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鲁迅曾在给弟弟周作人的信中提到过冰心,并用一种颇为尖锐的语言描述她:“冰心像个因为别人调戏就上吊的女人。”或许这正是鲁迅对冰心性格的真实洞察。
我在这里不禁想起一句话:女人为何要为难女人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