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书法界“疯子”怎么那么多?

2 已有 51 次阅读   2025-09-20 17:33
原创 书法界“疯子”怎么那么多?
七陆七陆 2025-09-20 08:41
如果将王冬龄、曾翔、邵岩等人看成当今书坛的“疯子”,那么当今书坛并不是“疯子”太多,而是太稀缺了。正是这几个“疯子”撑起了当今时代书法创新的天空,让时代书风没有被贴上复刻传统的标签。
当马斯克用不锈钢和甲烷作的火箭重复成功使用几十次,改写了世界航天领域的规则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甲烷的燃烧值是否具备足够的推力,不锈钢的耐热是否能够适应高温。国人的保守和固执是很难用事实说服的。
在当今崇尚创新自我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书法这个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领域却始终固步自封,即便是在失去实用性,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依旧排斥创新发展,更有人鼓吹仅能继承无法创新,这无疑是在等待书法死亡。
如果没有那几个“疯子”当今书坛还剩下什么?描绘的钟王旭素,仿造的欧颜苏米,翻版的魏碑汉隶,当今时代会对书法发展起到多大贡献。
刘洪彪先生曾提倡当今书法家应该遵循三不创作理念,即不因循古人,不尾随时贤,不重复自己。这一提议已经得到书法界的广泛认同,然而真正去勇敢践行者却寥寥无几。
世俗保守的眼光更将这些践行者看成了另类,当成了“疯子”,殊不知他们才是真正探索发展书法艺术的人,余者都是些安于享受前人创新成果的寄生虫。
田小华一手复刻的米芾体居然能够三次荣获兰亭奖,可见当今书法评审的环境是多么的保守、落后。
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当年香港歌坛翻唱击败原创,一个中岛美雪养活半个香港歌坛的可悲现象。
因循守旧、畏惧创新似乎是我们这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基因,对于很多传统的东西,宁可让其消亡,也不愿看到他破茧重生,当代书法就是在这种观念下面临着严峻的时代发展困境。
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探索路径。传统技法的继承固然重要,但创新探索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健康的艺术生态应该包容各种不同的艺术实践,而不是将不符合传统规范的做法一概否定。
书法界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应该鼓励各种艺术探索,为创新提供空间和支持。评审机制应该多元化,不仅奖励技法精湛的传统作品,也要认可有价值的创新尝试。
那些被称作“疯子”的书法家,实际上是在为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开辟新路。他们的探索可能不完美,可能引发争议,但这种探索精神正是当代书法最需要的。
回顾历史,所有艺术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今天的创新,也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艺术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
当代书法需要更多这样的“疯子”,需要更多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创新的书法家。只有这样,书法艺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继续在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书法艺术如何保持传统特色又实现当代转型,如何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那些被称作“疯子”的书法家,正是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书法界不是“疯子”太多,而是太少了。书法想要长远发展下去就需要更多这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疯子”,需要更多不为世俗眼光所限、坚持艺术理想的书法家。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