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专家提议将《孔雀东南飞》从语文课本移除?原因:主人公行为不正

2 已有 168 次阅读   2025-07-15 20:41
原创 专家提议将《孔雀东南飞》从语文课本移除?原因:主人公行为不正
剑宗臣 2025-07-15 11:25
为了让您拥有更佳的阅读和互动体验,并能及时接收到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个“关注”,我们每天都会更新丰富多彩的故事,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长篇叙事诗之一,通过讲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家庭和个人的压迫,这也是它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长时间以来,部分专家建议将《孔雀东南飞》从课本中剔除,他们的理由是,故事中主人公的某些行为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那么,专家们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从刘兰芝与丈夫焦仲卿的对话展开,表面看似柔弱的刘兰芝,实则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形象,展现出坚韧的内心力量。
焦仲卿是府衙的一名小官,依据汉代制度,官员每隔五天可休息一天,这天正是焦仲卿的休息日。可回到家中,迎接他的却是妻子满腹的苦水和无尽的忧愁。
刘兰芝从十几岁起就学会了纺织、裁衣、弹奏箜篌,还能朗诵诗书。嫁给焦仲卿后,尽管年纪轻轻,心中却常常充满了忧愁与委屈。
她的悲苦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丈夫常年忙碌不在身边,二是来自焦母的严苛刁难。
在婆婆的压迫下,刘兰芝每天天刚亮就被叫起织布,直到天黑才得稍作休息。她必须在三天内织出五匹布,婆婆还总觉得她进度慢,不断责备。
这并非单纯嫌弃织布速度,而是对她这个媳妇的轻视和不满。
终于,刘兰芝心生怨气,向丈夫诉苦:“若婆婆真的觉得我不中用,不如及时让我回娘家算了。”
结婚三年来,焦仲卿对妻子疼爱有加,自然不愿她受婆婆的欺负,便试图在母亲面前为她说话。
他坦言,自己的仕途已无大起色,唯一的安慰是有一个懂自己、体贴入微的妻子。妻子没有错,母亲为何要为难她?
然而,焦母却认为刘兰芝表面温顺,实际上性格刚烈,做事自以为是,早就对她心存不满。
她直言,既然刘兰芝想离开,不如成全她,还建议儿子另娶邻居家的秦罗敷姑娘。
焦仲卿听后震惊不已,立刻劝阻母亲,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如果您让我休了兰芝,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娶了!”
此话激怒了焦母,她怒不可遏,拍桌怒骂儿子,为支持媳妇忤逆自己,下令必须立刻让刘兰芝离开。
无奈之下,焦仲卿只能回房告诉妻子:“我不愿你走,但母亲不同意,让你先回娘家,我处理完公事再去接你回来。”
面对丈夫的不舍,平日温顺的刘兰芝却显得异常坚决。她对丈夫说:“自入你家门起,我就孝敬婆母、关照小姑,何时违背了本分?”
她清楚地知道,丈夫所谓的“接回”不过是空谈,所以连嫁妆都没带,第二天一早便盛装出发,正式拜别婆婆,回娘家去了。
送别途中,焦仲卿依依不舍地与刘兰芝约定未来重聚,而刘兰芝则理智提醒:“既然你誓言对我忠贞不渝,我也会像蒲苇一样坚韧不拔,但我哥哥脾气不好,未必会让我们如愿。”
尽管明知哥哥脾气暴躁,可能会逼自己再嫁,她仍坚定地对丈夫许下“磐石与蒲苇”的誓言,从此立志用生命捍卫他们的爱情。
她能察觉婆婆的敌意,故而提出“遣归”;她明白哥哥会强迫再婚,但依旧选择用生命守护感情,这正是内柔外刚的刘兰芝最真实的写照。
那么,焦仲卿配得上这样坚强的妻子吗?
有人认为,如果焦仲卿能妥善处理母子、夫妻间的矛盾,悲剧本可避免,这是事实。
故事一开始,刘兰芝对丈夫诉说婆婆的不公,气愤之下说出“既然不喜我,何不另娶他人”的话语。
这话并非真想离婚,而是期待丈夫给予安慰和支持,甚至只要一句温暖的话就足够了。
焦仲卿听后却直接质问母亲:“您是不是想休了儿媳妇?”
这句话无疑撕破了婆媳间的最后面纱,让焦母怀疑儿媳在背后告状,任何母亲都难以接受这种情况。
焦仲卿更为了保护妻子,坦言自己仕途无望,妻子贤良,让人难以割舍。
焦母素以“大家子”身份自居,儿子仕宦显赫,怎能忍受儿子软弱无能?又加上儿子偏袒儿媳,必然认定刘兰芝是祸害儿子进取心的罪魁。
当焦仲卿再度问:“您要休了儿媳妇吗?”焦母冷冷回应:“那就休了吧!”
本可调解的矛盾彻底演变成婆媳大战,焦仲卿不但未能平息怒火,反而激怒母亲:“您要休她,我便终身不娶。”
这般坚定的态度激怒焦母,她怒拍桌子,命令必须赶走刘兰芝。
焦仲卿无奈,只能对妻子说:“母亲要休你,你先回娘家,待我忙完公事再去接你。”
但刘兰芝已明白,此行难再返回,故将嫁妆一一嘱托给焦仲卿,留作纪念。
返家的路上,焦仲卿誓言如磐石坚定,刘兰芝虽泼冷水,但未泯灭他的希望。她只能附和,暗自立誓:“即使死,也要做你的蒲苇。”
焦仲卿表面保护妻子,实则拱火最猛,且对妻子缺乏信任。
刘兰芝回家后,哥哥果然逼她再嫁,并为她物色了太守儿子这一门好亲事。
焦仲卿得知后找上门,不关心妻子是否被迫,而是冷嘲热讽:“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这几乎成了压垮刘兰芝的最后一根稻草。
焦仲卿没有挽回妻子的意愿,只用死相逼,令刘兰芝心生绝望,最终在婚礼当天投水自尽。
刘兰芝死后,焦仲卿在树下徘徊,最终也选择了自缢。
对比刘兰芝的坚决,焦仲卿的犹豫令人深思:他到底在迟疑什么?
小时候读这篇课文,老师说悲剧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残酷摧残,焦母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家长权威。
作为庐江府的“白富美”,刘兰芝带着六七十箱嫁妆入嫁焦家,按理说根本不用为生计操心。
但嫁入焦家后,她却过着“鸡鸣起机织,夜夜不得安眠”的辛苦生活。
焦家虽有儿子在府衙工作,再困难也不至于靠媳妇织布养家。
刘兰芝之所以如此辛劳,只有婆婆刻意刁难一因。
从焦母与儿子对话可见,她嫌弃儿媳“无礼节”、行为自专。
刘兰芝被休前,盛装拜别婆婆,叮嘱小姑,这说明“无礼节”只是婆婆的主观说法,真正原因是刘兰芝的个性不合婆婆意愿。
焦母强势专断,难容忍有主见、不服软的刘兰芝。
而焦仲卿懦弱犹豫,也养成了婆婆的“偏爱”,加上刘兰芝聪慧刚强,自然成为焦母眼中“害儿子”的存在。
焦仲卿以终身不娶、自杀威胁母亲,婆婆更坚定要换个听话的媳妇。
这才造成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那场无法避免的悲剧。
因此,这出悲剧根源,不仅是封建家长制度的摧残,更是三人性格冲突导致的矛盾爆发。
对母亲唯唯诺诺、犹豫懦弱的焦仲卿;主见坚定、内心坚韧的刘兰芝;以及强势霸道的焦母,注定了这个家庭难以安宁。
类似故事自古有之,这不仅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也反映了人性和家庭关系的复杂。
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迁,旧有价值观自然被替代,社会对刘兰芝的同情、对焦母及封建制度的批判,也夹杂着对焦仲卿的失望。
教材面向的是尚未成熟的学生,他们需要接受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熏陶。
而《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的行为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因此专家建议将其从课本中剔除。
尽管如此,从艺术价值角度看,这部长诗依旧堪称“乐府双璧”,其文学魅力不可否认。
实际上,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有时会过度解读,试图从隐晦的字句挖掘深意,借以提升作品地位,也提升自我认知。
但作者创作时未必抱有如此复杂的心思,这些多是后人揣测。
对《孔雀东南飞》的分析也许如此,虽有不足,却掩盖不了它的艺术光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