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侯宝林为毛主席念了一首歪诗,逗得主席大笑:侯先生,再来一个!

2 已有 78 次阅读   2025-07-20 18:58
原创 侯宝林为毛主席念了一首歪诗,逗得主席大笑:侯先生,再来一个!
历史倾谈 2025-07-19 17:08
毛主席对“老艺人、旧艺术”怀有深厚的兴趣,并且在与这些艺术工作者交往时,展现出浓烈的兴趣与高尚的修养。众所周知,毛主席钟情于戏曲,但除了京剧之外,在他到北京后,侯宝林的相声成为他最常听的艺术形式。毛主席认为侯宝林不仅是相声界的杰出人物,更是一个语言艺术的研究者,他认为相声能够给人带来欢笑,同时还能让人从中领悟到一些生活的哲理。
毛主席的喜好使得他成为侯宝林相声的忠实粉丝,但并非侯宝林的每一段相声都能令毛主席捧腹大笑。毛主席虽然喜欢侯宝林的表演,但出于礼貌和对他人感受的考虑,他往往会压抑自己的笑意,尽量保持安静,只有某一次,他实在忍不住,笑得弯下了腰,久久无法直起身来。
建国初期,毛主席听京剧时,总会建议中间加插一些相声,活跃气氛。那些来演出京剧的大多是梅兰芳、吴素秋等京剧名家,而来表演相声的,几乎都是侯宝林和郭启儒。就在全国刚刚解放的那段时间,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慰问节目。那一天,毛主席和朱德元帅坐在前排的第三排中间。节目结束后,毛主席起身准备离开,正好这时报幕员再次上台:“接下来是侯宝林的相声。”毛主席听后立刻停下,微笑着对朱老总说:“哦,还有侯宝林的相声,不可不看,不看会遗憾啊!”他又坐了下来,周围的人见状,也纷纷重新落座。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一直等到演员们谢幕后才离开,这一细节彰显了毛主席对侯宝林相声的真挚喜爱。相声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大众,但毛主席的欣赏并非单纯是为了逗笑。他喜爱相声,不仅是因为它的幽默,更因为其中蕴藏的深刻智慧。毛主席的笑声并不轻易流露出来,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公共场合的自我克制,还因为他考虑到大笑可能会干扰他人。
侯宝林也曾多次观察到,当其他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时,毛主席总是尽力克制,脸憋得通红,仍旧未曾放声大笑。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曾在某一次演出时放声大笑,这一刻成为侯宝林心中的一大甜蜜与压力并存的记忆。毛主席对相声的喜爱让侯宝林既感到自豪,也感到一定的压力。他为了迎合毛主席的口味,经常进行创作,力求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为了创作新颖的段子,侯宝林翻阅了大量的古籍,汲取其中的精华。
有一次,侯宝林创作了一首不拘一格的打油诗,诗中混乱无序、前后不搭,但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荒诞诗句却令毛主席笑得前俯后仰,久久不能恢复。这首“歪诗”说:“胆大包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些不通顺的句子虽然言之不合逻辑,却恰恰反映出一些人强行附庸风雅的可笑之处。毛主席看懂其中的讽刺意味,因此忍俊不禁,笑得弯腰喘不过气。
毛主席听侯宝林的相声,不仅因为它能带来欢乐,还因为相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深刻启发。毛主席不仅仅是在听笑话,他能从中读出一些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例如《关公战秦琼》,这个段子虽然荒诞,但其实在讽刺那些不懂装懂、指手画脚的人。这个段子深得毛主席的喜爱,甚至在观看之后,他还要求再演一遍,并且在观看后对旁人说:“我们党要反对官僚主义,反对瞎指挥,不能不懂装懂,靠权势发号施令。”
曾有人问侯宝林,给毛主席讲相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侯宝林坦言,自己有两种心情:一种是无比的敬仰,因为自己的相声能让毛主席在百忙中抽空听,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另一种心情则是,毛主席听相声是为了了解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并希望从中得到启发,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侯宝林曾感慨:“毛主席喜爱听我的相声,对我这个来自旧社会、只读过三个月小学的曲艺演员来说,实在是无比的关心与鼓励。”
侯宝林出身贫寒,少年时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但他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渐在相声界崭露头角。1917年11月29日,侯宝林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困家庭。五岁时,他被亲戚送到北京,寄养在一户姓侯的人家。养父是名厨师,生活拮据,家里收入微薄。1926年,养父失业,家庭状况更加困难,侯宝林为了维持生计,捡媒核、卖报纸、拉水车等。1929年,侯宝林在京剧小作坊学艺,仅学了三个月,就被带到天桥卖艺。经历了种种困境与磨难后,侯宝林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最终在相声艺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1949年,侯宝林首次为毛主席和朱德元帅表演相声,之后毛主席便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1975年,毛主席身体逐渐衰弱,他曾感慨道:“我好久没有见到侯宝林了。”四届人大召开时,毛主席还亲自提名侯宝林为人大代表。1993年2月4日,侯宝林逝世,享年76岁。那一天,三千多名来自各界的群众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向这位相声艺术大师致敬。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