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木刻展|鲁迅抱病到现场勉励木刻青年们 2025-08-28 05:46 发布于: 上海市 上海西藏南路123号,一幢风格独特的凹字形大楼静静矗立,其顶部覆盖着的蓝色琉璃瓦很是醒目。这是中国建筑师最早设计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高层建筑——八仙桥青年会大楼,曾被誉为“上海的大前门”。入口一侧墙上的“上
-
写作|草灰里的留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2025-08-26 20:12 文|郭文德 “前天伊(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么一段描述,百年后仍无定论。 发现者杨二嫂嫌疑很大。她之前顺走
-
马兵:《生万物》原著《缱绻与决绝》文学价值可媲美《白鹿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2025-08-26 18:0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彭茜 秦娟 曹竹青 8月23日,根据著名作家赵德发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年代剧《生万物》正式收官。8月25日晚,著名作家、壹点号精英领航专家赵德发做客齐鲁壹点,对话
-
掌故丛谈|画里江山春不老:读《柴德赓日记》札记 钱江晚报 2025-08-26 12:14 潮新闻客户端 周维强 公开出版的中国文化人物日记,记述到1949年以后的,我先后看过的有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宋云彬《红尘冷眼》(山西人民出版社版)以及《郑振铎日记全编》(山西古籍出
-
人民日报海外版|苏州园林:呈现诗意栖居的文化空间 金台资讯 2025-08-26 06:40 本报记者 尹晓宇 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 呈现诗意栖居的文化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8月26日第7版) “坐爱名园依绿水,还怜乳燕蹴飞花。淹留未怪归来晚,缺月纤纤映白沙”。位于江苏苏州的拙政园,是中国“四
-
原创 天津1937:北大与清华携手抢救“国宝” 光合氧吧 2025-08-25 09:58 文/袁帆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京津陷落于敌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长沙,再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战时教育”经典案例。 在西南联大的
-
荆歌:文学的看人世、看自己的那种方式还是没有变 文化艺术报 2025-08-25 09:38 荆歌,苏州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小说家之一。小说集《八月之旅》入 选 “中国小说50强( 1978 — 2000)丛书”,长篇小说《鼠药》入选“中国小说100强(1978—2022)丛书”。另有作品被翻译至国外,多部
-
夏衍、郁达夫、曹禺等名家云集,在泛黄手稿里看中国百年电影史 2025-08-24 22:37 发布于: 上海市 “印象最深的是展览中夏衍用过的笔与放大镜,还有他反复修改的手稿,这位大文学家,在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仍十分勤奋。”走出上海图书馆东馆手稿主题馆,10岁的顾行简发出如是感叹。于此举办
-
本页有 2 篇日志因作者的隐私设置而隐藏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