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新时代文学生产如何开卷与破局?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做出响亮回答

1 已有 5 次阅读   2025-11-03 09:38
新时代文学生产如何开卷与破局?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做出响亮回答
北京日报 2025-11-02 17:23
“‘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日前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该论坛为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活动涵盖了两场分论坛议题,分别为“文学出版的破局”与“新时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与创新”。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指导,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论坛旨在回应时代变革,直面文学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全新挑战。
“今天的编辑一定是多面手”
钟红明
“今天的编辑一定是一个多面手,他们需要深度参与创作过程,并在作品完成后持续推动其传播。” 《收获》主编钟红明道出了同行的共同心声。
师力斌
《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表示,当前文学期刊与出版市场正经历冲击与挑战,但他仍对文学价值保有信心,因为“唯一不变的就是书。断电也无所谓,月光下也照样能看书”。他还表示,面对阅读习惯的改变与新媒体的冲击,编辑角色已从传统看稿组稿,扩展为“综合性的角色”,编辑须承担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项目申请等多元职责。同时,他呼吁,应加强对优秀作品的推介与批评生态建设,让真正的好作品不被淹没。尽管传播环境发生剧变,但“纯文学是文学的良心”,行业应以内容为本、主动破局,推动文学价值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韩敬群
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看来,破局的关键在于“重获信任”。这一理念涵盖三个维度:作家须重获读者信任,批评家须重建与作家、出版人及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版人则须通过真诚推荐赢得读者信赖。他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在今年的地坛书市上,他向一位读者推荐了《白露春分》,这位读者后来在豆瓣评论中写道:“这本书是在地坛书市上一个编辑推荐给我的,这回,这个编辑没骗我。”这个故事体现了出版人以专业和真诚赢得读者信任的可能性。
重新找回我们的读者
鲍坚
“在行业大格局上,出版机构众多且竞争激烈,存在‘非出版规律的竞争方式’;在市场环境上,盗版等问题严峻;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传统出版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需求,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读者不一定想阅读。”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直指当前出版业正面临三大挑战,他认为,读者阅读习惯已发生深刻变化,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从长阅读转向短阅读、快速阅读,而出版内容和呈现方式并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
楚尘
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事业部总出版人楚尘坦言:“不是读者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找不到读者了。”为此,出版机构应从“重新定义经典、重新定义读者、重新定义渠道”三个方向推动破局。他强调,图书应体现内容、社交、体验三大价值,让文字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让阅读变得可触摸、可陪伴,推动行业“从卖书转向经营一种生活方式,让购买和阅读文学书成为一种具有时尚感的社交行为”。
“文字是文学最后的堡垒”
贾梦玮
“在拥抱变革的同时,更应坚守文学的本体价值,用文字的力量展现这个时代的深层脉动。”《钟山》主编贾梦玮认为,尽管传播介质持续演进,但文学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特性始终未变,“文字是文学最后的堡垒”。
孔令燕
面对今年文学出版面临的严峻形势,出版社在积极探索,力求突出重围。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表示,人文社正通过多样化经营、融合出版和数字化探索等方式积极破局。她同时强调,最核心的还是要做好书,找到好的资源,找到好的作品。“无论载体如何变化,AI如何入侵,人心、情感永远不变,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提供震撼人心的力量。”
袁楠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提及,文学出版须探索多元破局路径。目前该公司正在推动三大转型:面向Z世代读者开发图像小说等图书新形态;通过策展、场景化营销构建沉浸式阅读体验;加快数字化布局,推动从单一出版到生态运营的转型。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借助国际出版生态差异实现文学出海。她表示,虽然面临挑战,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给文学图书的生产和拓展、营销提供了红利和空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